[中國科學報]走進研究所感受農業科學的魅力
在灌溉所,9名韓堂村的孩子仔細觀察大型農用無人機設備。農科院供圖
9月21—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遍布全國13個省市的31個研究所首次同時向公眾開放。
廣東深圳,農業基因組所開放昆蟲博物館給繁華都市中的孩子一個接觸自然的機會。
河南安陽,棉花研究所展示的陸地棉、海島棉、亞洲棉和草棉等栽培棉種,以及棕色棉、綠色棉等彩色棉琳瑯滿目。
吉林長春,特產研究所里,參觀者對鹿茸干細胞在傷口快速愈合、神經損傷恢復、癌癥治療等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感到驚嘆。
上海,獸醫研究所為公眾詳細詮釋了寄生蟲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四川涼山,參觀煙草研究所的公眾了解到西南基地在推動鄉村振興、科技扶貧、促農增收中所發揮的作用。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公眾走進中國農科院,親身體驗科普解讀、實驗室參觀、動手實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為食品安全釋疑解惑
為什么會有紫色的土豆?它含有什么特殊的成分嗎?
DHA雞蛋是怎么來的?吃了它真的能變聰明嗎?
藜麥為什么可以作為宇航員的食物?有特殊的營養功效嗎?
黑豬肉和白豬肉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有的水果甜有的卻不甜?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以“如何認識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為主題,安排了一系列科普活動,解答了上述問題。
“安全”是老百姓接觸到農產品時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然而面對社會上魚龍混雜的信息來源,公眾有時候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食品安全也成為科學家最想向公眾解釋的問題。
部分消費者盲目迷信進口奶,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啟就介紹了“國產奶與進口奶”“巴氏奶與高溫奶”的比較情況,讓普通消費者一目了然對牛奶品質作出基本判斷。在參與了牛奶顏色和味道的感官實驗后,參觀者們形象直觀地了解了有關牛奶的科學,得出“好牛奶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味道的”“為什么牛奶不能和橙汁一起飲用”等問題的答案。
有的消費者不了解如何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測,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就通過展示科研用斑馬魚及毒理學原理、快速檢測設備等,向公眾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研究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如何為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
而蔬菜與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徐東輝則全面講解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及其安全性,讓現場聽眾對蔬菜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與農業高科技親密接觸
作為“農業科學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隱藏著很多高科技,開放日活動期間,公眾有機會與這些高科技近距離接觸。
在農業信息研究所,參觀者看到,利用人工智能(AI)、計算機視覺技術,農業機械可以對樹上的蘋果進行自動檢測,對茭白品質自動分級,對生豬進行身份識別;而432平方米的農業物聯網平臺實驗室、66臺套物聯網儀器設備,以及室內作業農業機器人開發框架等,讓小朋友們身臨其境感受智慧農業的魅力。
在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妙云重點介紹了高葉酸玉米和高花青素玉米,并請參觀者現場品嘗。好吃之余,參觀者感到,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吃根玉米就能強身健體已經不再是夢想。
農科院內還“隱藏”有重要的種質資源和標本,這次也部分向公眾開放,讓人一飽眼福。例如,鄭州果樹研究所長期致力于葡萄和桃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與利用研究。截至2018 年底,共收集保存了葡萄種質資源2000 余份,涵蓋45個種1個亞種;以及桃全部6個種和1個種間雜種共1300余份種質資源。
而上海獸醫研究所則開放了中國動物寄生蟲標本館,展示動物寄生蟲蟲體標本與部分照片共800余種,為公眾普及我國動物寄生蟲病及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知識。
親身體驗“農作”樂趣
“我很愛吃西藍花,但以前不知道它長這個樣子;以前也不知道黃瓜長在藤上,還能爬那么高。”在北京參觀蔬菜花卉研究所大棚時,不到6歲的小參觀者辛書妍這樣告訴《中國科學報》。
都市中的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親密聯系的機會不多,被稱為患有“自然缺失癥”的一代。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和認識自然,也成為不少研究所開放日活動的主題。
基因組所的開放日活動就以“繁華都市中的自然教育”為主題,向公眾開放“五彩稻田”“昆蟲館”“自然研習徑”等場所,配備專業的科研人員向公眾講解鮮為人知的水稻培育故事、昆蟲故事和深圳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知識。
在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作物科普基地,可以看到正在生長的30種作物78個品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農田、色彩繽紛的農作物以及樸實的作物科技工作者,真正讓公眾感受到什么是“接地氣兒”。
而特產研究所里最吸引小朋友們的要數特種食品加工實驗。參觀者親自挑選新鮮的人參,通過清洗、切片、過濾、消毒、調配等一系列工序,體驗了人參飲料和人參餅干的制作流程。大家表示,第一次喝到新鮮人參做的飲料,吃到人參做的餅干,不但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通過親自動手,深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的神奇魅力。
除了城里孩子,開放日活動也特別關照鄉村孩子。
農田灌溉研究所黨委深深牽掛著韓堂村留守兒童。借開放日機會,扶貧駐村工作隊到留守兒童家中,動員9個孩子參加了活動。當他們看到大型儀器設備和精密檢測手段,對土地和農業的印象與認知也發生了改變。“必須要啟蒙他們的思想,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自信。”灌溉所黨委書記陸建中告訴《中國科學報》。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