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出臺、對農業生產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科技的加持等,都是促使我國糧食生產一步一個臺階發展非常重要的原因。”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開幕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今年將繼續穩定糧食生產,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將實現史無前例的“二十連豐”。同時,報告還指出,將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計劃。
為何我們一直反復強調糧食安全?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我們的豐收是否可持續?產能提升空間還有多大?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新京報10小時大直播”節目中,記者面對面采訪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英俊,兩位專家現場分享了關于中國糧食安全與如何實現穩產增產的精彩觀點。
作科所3.jpg" data-cke-saved-src="/pub/caas/images/content/2023-03/20230306102858215327.jpg" src="../../images/2023-03/63136f673579495caae3b3ca23e6aa64.jpg" data-cke-pa-onclick="window.open('/pub/caas/images/content/2023-03/20230306102858215327_1.jpg')" style="cursor: default; height: 438px; width: 700px;">
新京報記者曹晶瑞(左)對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中)、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張英俊(右)。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全國糧食產量正在向“1.4萬億斤”邁進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著重提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情況如何?
劉錄祥: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再到政府工作報告,糧食安全是個永恒的話題。對于我們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安全穩定供給,是“三農”事業的重中之重。可喜的是我們已經連續十九年取得糧食豐收,連續八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正在向1.4萬億斤邁進。過去我們是“以糧為綱”,現在已經從吃得飽變成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
張英?。杭Z食安全,已經不是就糧食談糧食,其實已經升級到“大食物”安全?,F在我們要端牢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飯碗,而是中國人的健康。通過執行“大食物觀”,最終才能夠徹底地保障我們的食物安全,這其中也包括糧食安全。
新京報:14億人在今天沒有面對饑餓的威脅,我們做對了什么?
劉錄祥:改革開放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政策的實施,即農村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其實極大激發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特別是過去40多年,糧食單產和總產都顯著增長。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出臺、對農業生產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科技的加持等,都是促使我國糧食生產一步一個臺階發展非常重要的原因。
張英?。哼@幾年,我們已經從吃飽轉向吃好的階段。不僅是糧食連續穩產,我們的蔬菜、肉、蛋、奶等產量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食物的加入,改善了大家的飲食結構,豐富了咱老百姓的餐桌,也從不同角度緩解了糧食生產的壓力。糧食安全和食物多元化兩者實際上相輔相成。比如我國豬肉產量穩定在5500萬噸,雞肉產量上升到3000多萬只,這些肉類產品的增加,其實也是保障了“糧食安全”。
新京報:除了糧食,我們對肉蛋奶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大食物觀”是否讓我們的糧食安全有了雙重保障?
劉錄祥:的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飲食結構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對純口糧消費需求在逐漸減少,肉、蛋、奶等“副食”消費在不斷增長。有數據統計,過去二十年,糧食作為直接口糧的消費在我們日常消費里面占比已經從62%下降到36%。肉蛋奶過去占比只有百分之幾,現在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多。近10年,蛋白質類的食物消費增長了20%以上,菜瓜果在15%,純糧食消費卻在下降。
藏糧于技 同時要優化產業結構
新京報:報告中指出,今年將繼續穩定糧食生產,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但要實現糧食“二十連豐”,具體挑戰是什么?
劉錄祥:我們國家人多地少,各種各樣的因素對農業生產影響比較多,我們每一年的豐收都不容易。以小麥為例,去年,全國小麥三分之一晚播,但通過動員各方力量,利用科技手段促弱轉壯等,最終還是實現了小麥的豐收。當前,旱澇等極端天氣給農業生產帶來許多不確定風險,如引發病蟲害,為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我們形成了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包括不同作物的體系,不同的地方也都有一支產業科技隊伍,通過技術集成攻關,保障糧食持續豐收。
張英?。喝驓夂蜃兓且粋€特別大的課題,也是全球性的課題??萍际俏覀冊谟邢拶Y源情況下增加食物供給一個最根本抓手。但另一方面,涉及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或者是農業的一個生態治理的問題。比如,實現農業“雙碳”就至關重要,我們要把耕地質量提上來,要把“雙碳”的功能發揮出來,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我們也可以通過農田的多元化種植,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病蟲害等,保障糧食安全。
新京報:除了全球氣候變化,我們自身面臨的更大挑戰是什么,可否具體談一談?
劉錄祥:種子和耕地。解決種子卡脖子問題和耕地保護,是我們挖掘糧食潛能非常重要的兩個手段。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未來糧食增產重要的戰略指引。一方面,我們作物品種遺傳潛力沒有充分挖掘。當我們的糧食產能跟國際比較的時候,水稻、小麥的單產和總產都在國際先進水平,甚至超過了國際平均水平的1.7倍,但我們玉米、大豆的單產只有發達國家的60%,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就需要我們在遺傳品種上、在種子上下功夫,充分挖潛種質資源里面的優異基因,去培育產量更高、更有突破性的優異品種。另一方面就是耕地,我們國家這么多年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但土地的保育及可持續性弱化了。我們用了很多的化肥農藥,土壤的有機質永續利用方面還有欠缺,這可能會是制約未來糧食產量的一個因素。
張英?。簝灮r業產業結構尤為重要。當前,小麥、水稻產量已經足夠我們食用了,如今真正缺的其實是飼料糧。我國糧食生產中,包括進口的大豆、玉米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食用,而是作為飼料原料被豬和雞吃掉了,用于生產肉、蛋、奶等食物。那么我們的肉蛋奶有沒有其他的生產途徑呢?
過去十年,農業部門其實也一直在調整結構,如增加草飼畜產品的產能,解決人畜爭糧矛盾。豬和雞,它們的飼料轉化率已經很高了,但同樣產肉的牛和羊,飼料轉化率還比較低,牛和羊可以吃我們人類不用的纖維,未來發展的空間非常大。而且,我們國家有豐富的飼草資源待開發利用,有田間的、林下的資源,都可以開發出來供給牛羊。國外一些國家,草飼畜牧業占畜牧業產品的50%以上,我們草飼畜牧業占畜牧業產品目前尚不足30%。同時要通過科技攻關,提高牛羊飼草轉化效率。
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 我國有辦法
新京報:報告中指出,我們將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計劃,持續豐收的背景下為何要實施這個計劃?千億斤糧食從何而來?
劉錄祥:從外部環境看,全球氣候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因素,導致國際糧價漲幅很高,漲價很快,全球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增加。我國是人口大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糧食安全尤其重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需要由糧食轉化的肉蛋奶等消費大幅增長,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糧食消費需求還將增長15%-20%,這也促使我們不斷提升糧食產能,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新京報:我們產能提升的空間還有多大?
劉錄祥:我國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啟動于2009年,當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明確提出要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此后12年中,我國糧食產量從2008年的剛過1萬億斤,2022年達到1.37萬億斤,上了三個千億斤的臺階。新一輪千億斤如何實現?第一,在政策保障上,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眾多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和扶持,這是糧食增產的政策基礎。第二,科技的發展,也是糧食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條件。比如去年我們小麥有1.1億畝晚播,但在全國農業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了豐收,這樣的科技支撐如今正在成為常態,對促進糧食產能的提升有極大的意義。
再以小麥為例,科學家的試驗田畝產可以達到900公斤,而2022年全國小麥平均畝產只有390公斤。這方面提升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通過技術集成推廣,如果平均單產提升100公斤,就會帶來巨大的產量增加。
第三,在增產的基礎上,我們也在避免浪費,包括倡導拒絕餐桌浪費,降低機械收獲損失率,加強病蟲害防治等,在全鏈條上減損。所以,總體來說,我國糧食產能提升空間是有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