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及相關產業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在加大對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產業的市場環境、引導民營企業提升生豬產業發展質量等方面出臺16條措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
《意見》明確,民營企業是保障豬肉等肉類產品供給的主要力量。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民營企業充分發揮技術、資金、人才等優勢,堅持疫病防控和補欄增養“兩手抓”,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對促進豬肉市場保供穩價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王祖力副研究員表示,后繼生豬產能的恢復,主要還是得靠民營企業。因此,明確并重視民營企業在生豬養殖業中的地位,對保障民營企業權益、促進生豬生產恢復和穩定生豬市場供應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養殖業面臨財政支持力度不夠、金融保險實施困難、用地需求難以保障,以及不合理禁養限養制約產業發展等頑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生豬養殖企業飼料運不進、產品賣不出、用工回不來等問題十分突出,產業復產復工難以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生豬生產的恢復。王祖力認為,《意見》均提出明確舉措,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在生豬生產經營中的難點,并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展了精準施策。
為穩定國內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應,2019年8月份以來,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委辦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信貸、保險、土地、環保、流通、捕殺補貼等各環節,有效改善了養殖企業(戶)補欄積極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生豬生產、產能恢復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但目前生豬產能正積極恢復。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日前表示,據監測,今年2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1.7%,這是連續5個月環比增長,基礎產能逐步恢復。新生仔豬量也開始擴量,全國16萬(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仔豬存欄環比增長3.4%,這是從2019年9月份有監測以來的第一次,說明基礎產能的恢復已經出現實實在在的效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朱增勇副研究員認為,《意見》在促進生豬產能恢復的同時,也注重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行業的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水平也將同步提升,通過對建設項目的支持,發揮規模企業的技術溢出作用,可以帶動中小戶提高生產水平,發展環境友好的畜牧業。
未來我國生豬產業格局如何,如何保障國內豬肉供應?《意見》提出,要引導大型養殖企業配套發展生豬屠宰加工業,在東北、華北、黃淮海、中南、西南等生豬養殖量大的地區就近配套建設屠宰加工產業,實現生豬主產區原則上就地就近屠宰,形成養殖與屠宰加工相匹配的產業格局。“這一措施將為推動由“調豬”向“調肉”轉變創造良好的條件。”王祖力說。對此,朱增勇認為,《意見》有利于產業鏈縱向整合進一步提升,未來企業將通過不同方式加強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建設,養殖的組織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
“在國內豬肉供應上,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生豬產品供應保障主要靠我們自已,以國際視野來保障國內生豬產品供應的措施,考慮得還不夠。”王祖力說,“《意見》提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來保障國內生豬產品供給,給我們穩定生豬市場供需關系提供了更新穎、更廣闊的思路。”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豬肉199.4萬噸,增長67.2%。2019年我國進口豬肉來源國主要為南美洲的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歐洲的德國、丹麥、西班牙、法國,美國及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