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八歲的圓臉小女孩,蹲在玉米地里,陪她的媽媽徒手抓蟲。這是4月9日中國農科院“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發布與防控技術報告會”上,該院植保所研究員袁會珠報告PPT開頭的畫面。去年7月,他們在云南邊陲孟連縣山區,也是草地貪夜蛾最先侵入我國的地方之一,所看到這一幕,最直觀地呈現了基層農戶對這一當前我國重大農業病蟲害防控技術需求的急迫性。
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這樣的需求正是科學家們最大的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透露,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發生為害之后,中國農科院第一時間組建協同攻關隊伍,緊急啟動了聯合攻關的重大科技任務。“今天發布的《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就是我們過去一年來科研攻關相關成果的集中展示”,為“蟲口奪糧”保豐收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攻關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表示,草地貪夜蛾自2018年12月侵入我國后,對于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手冊》包括一整套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其中基于生物學與成災特點、遷飛規律研究,把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發生區域分為周年繁殖區、越冬區和遷入區,為“分區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生產實用層面,吳孔明介紹,該技術研發形成了草地貪夜蛾測報技術體系,包括自動識別系統:農民、基層植保員用手機拍照或直接上傳圖像就能實時識別;種群測報系統,通過提供田間調查數據,預測種群發生發展動態和防治適期等。該技術還提出了我國采取“應急防控和綠色可持續控制”兩步走的防治策略,在一兩年內,實施以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解決草地貪夜蛾為害的應急管控問題;在3~5年內,構建和實施以精準監測預警和遷飛高效阻截等先進技術為核心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實現低成本、綠色可持續控制目標。目前,部分技術已在云南、廣西、四川、福建、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區推廣。
為了對付這個幺蛾子,科學家們研究的招數有多么新奇,普通人很難想象。
比如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張禮生所作“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的保護與利用”,在貴州等地發現一種叫益蝽的天敵昆蟲,“像用吸管喝酸奶一樣”用刺吸式口器吮吸草地貪夜蛾體液,吸到七八成甚至五成的時候就去尋找一頭新害蟲,所以,盡管它的個體相對小一些,可是捕食量卻很高,能夠滿足生產需要。
更有趣的是天敵昆蟲篩選出之后怎樣大量擴繁,能用人工飼料或者替代獵物的擴繁方法,“從1頭擴繁到1億頭,實現數量增長,再把天敵釋放到田間防控害蟲”。張禮生介紹,天敵產品成蟲涉及兩項核心技術:大規模擴繁和長時間貯存。長時間貯存又能通過調控滯育來實現,利用一些天敵昆蟲的生長特性,“像狗熊冬眠一樣睡得著,睡得香,睡得醒”。
在化學防治方面,袁會珠團隊考慮得更多:藥物有效性、用藥劑量準確性、技術經濟性以及化學農藥的生態影響等。在藥劑的使用上,袁會珠研究發現,草地貪夜蛾對玉米危害的特點一是咬,二是鉆,“它能鉆到喇叭口里、鉆到心葉里去”;于是研究“怎么使藥準確打到喇叭口里、打到心葉里去”。為此他們今年專門研發出一種緩釋種衣劑,對玉米苗有非常好的保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