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我國“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開創了水稻研究從傳統遺傳圖譜向全基因組水平轉變的先河,引領了水稻精準設計育種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產中產量與多個重要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的世界性育種難題,突破了水稻超高產與高品質協同改良的理論和技術瓶頸,奠定了我國在水稻新品種創制理論和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地位,是農業領域重大基礎理論突破,具有世界性、革命性意義。
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全國水稻各科技創新團隊選育了多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超級稻新品種,年均推廣面積超過1.3億畝,有力帶動了全國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
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并大規模應用。禽流感疫苗研發創新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研發出高效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阻斷了H7N9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傳播。
轉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對草地貪夜蛾有良好防效,耐除草劑大豆獲得阿根廷種植許可,奠定了現代種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并應用。攻克了3種豬腹瀉病毒疫苗創制和生產中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一針防三病”的效果,該產品累計推廣應用超過6000余萬頭母豬,為我國生豬產業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攻克了節水品種不優質、不增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小麥“節水、省肥、簡化、高產”四統一,5年累計推廣1.1億多畝,為破解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采做出了重要貢獻。
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攻克了宜機收品種選育、收獲時籽粒破碎率高的產業技術難題,審定了一批優良新品種,提出了從病蟲害防治到專用聯合收獲機械的綜合解決方案,使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推廣面積從“十二五”末的零星起步,發展到2019年的2000多萬畝,實現了育種目標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攻克了利用多組學研究作物復雜性狀的重大難題,打通了從基因組到蔬菜新品種的技術通路,引領了國際蔬菜育種新方向,奠定了我國優良蔬菜品種培育的理論基礎。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攻克了油菜生產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的機械化技術難點,創建了在全國油菜主產區可復制、可推廣的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全國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7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18年的53.6%。
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系列新品種國際領先。開創了寒地早粳稻育種的獨特理論與技術體系,在優異種質材料創制、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培育等方面,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累計推廣1.37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