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業已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增長點,成為特種養殖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好項目,也是我國產業精準扶貧的好選擇。”在日前舉行的“國家鴿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金祥介紹說。
作為雞、鴨、鵝之后的第四大家禽,肉鴿抗逆性較強,主要以原糧方式飼養,且營養豐富,是優質特色禽產品的重要代表。研究證明,鴿肉優質蛋白質含量可達21%至22%,而脂肪含量只占1%至2%,還富含人體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總量可達97%,且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我國肉鴿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蓬勃發展,現存欄父母代種鴿4500萬對,年出欄商品肉鴿6億只,鴿蛋8億枚,飼養量占世界的80%以上。
但業內專家也指出,總體而言,我國鴿業水平尚處“初級階段”,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生產模式單一化,育種技術落后,鴿品種嚴重依賴國外進口,至今沒有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配套系;營養標準缺乏,養殖工藝自動化幾乎是“空白”;科研投入不足。
國家鴿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表示,要突破鴿業發展瓶頸,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成立的“國家鴿業科技創新聯盟”,就肩負著“為鴿業插上科技翅膀”的重要使命。
據介紹,聯盟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北京優帝鴿業,首批成員由23家中央及地方科研院校、4家省級技術推廣部門和58家鴿業相關企業共85家單位組成。聯盟旨在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指導,凝聚全國鴿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資源,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舉策略,建設鴿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基地,從而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肉鴿產品、標準、專利的大量產出及市場化,推動我國鴿業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升。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孔亮表示,聯盟要充分發揮成員的資源優勢,加強聯合協作,建立完善科研創新性平臺;要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培育適合我國市場的新品種;要聚焦產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新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讓鴿子產業騰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