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聯合深圳基因組所和國外科研機構,在昆蟲與共生微生物互作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發現Bt棉花在中國廣泛種植之后,棉鈴蟲通過種群基因變化產生適應性并借助微生物有效抵御病毒感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生命科學在線(elife)》期刊上。
據介紹,棉鈴蟲是一種寄主范圍廣的世界性重大農業害蟲。在生產上,Bt抗蟲作物是控制棉鈴蟲發生危害的主要手段,Bt棉花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種植歷史。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對靶標害蟲、非靶標害蟲和天敵昆蟲種群結構的變化規律得到了廣泛、深入研究,但其對害蟲共生微生物的影響尚不清楚。
團隊通過長期試驗挖掘了一種共生病毒HaDV2,該病毒在Bt棉花的靶標害蟲棉鈴蟲中廣泛存在,而且可以調控棉鈴蟲免疫通路的相關基因使其獲得較高的適合度及Bt耐性能力。
為此,團隊頂層設計了試驗、統計方法,并收集了十多年的田間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后發現,Bt棉花的種植加速了棉鈴蟲HaDV2的感染。研究結果表明,棉鈴蟲在應對Bt棉花這一重大生存威脅時,不僅可以通過種群基因的變化產生適應性,同時可以借助微生物進行有效抵御。
該結果對發展害蟲防治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編輯:雷宇翔 曲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