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獼2號在湖北十堰基地生長情況。中國農科院供圖
古城赤壁生產的獼猴桃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一年多前,隨著一聲“云敲鐘”,赤壁神山興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山興農”)正式登陸新加坡交易所,成為湖北省首家海外上市農業企業,也是國內第一家獼猴桃產業主板上市公司。
成立于2009年的神山興農,何以從鄂南山區走向海外資本市場?這背后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2019年,國家獼猴桃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與神山興農共同組建了長江獼猴桃產業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此后便集聚聯盟單位不同學科專家的力量,通過創新技術、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種植、全產業鏈布局,強力助推神山興農乃至全國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打造國產獼猴桃產業的“中國芯”。
國產獼猴桃產業大而不強
中國是獼猴桃屬植物的原產地,但獼猴桃產業的興起卻源于新西蘭。至今,在我國,新西蘭進口Zespri品牌影響力遠大于國內絕大多數品牌。
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所長方金豹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國獼猴桃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但單位面積效益不高,產業中“果實商品性差、市場競爭力弱、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等問題日益突出,產業布局、品種區劃、生產標準、綠色防控、品牌建設等方面急需全面提升。產業大而不強,還沒有能在國際上叫得響亮的獼猴桃品牌,99%以上自產自銷,出口不到1%。
“如何讓原本產于中國的獼猴桃在消費市場上受到認可,是聯盟一直致力于開展的一項工作。”方金豹說。
盡管國產獼猴桃多數價格仍低于新西蘭進口果,但通過聯盟檢測發現,國產獼猴桃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口感風味方面,并不遜色于進口果,然而在商品一致性方面與后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聯盟秘書長、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齊秀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我國獼猴桃產品的商品性差體現在,多數品種單果重在無人工干預條件下大部分達不到一級果的標準(100克),供應國內市場的商品果率不到60%、優質果率不到30%,與國外80%以上的出口果率相差甚遠,每個包裝盒里的大小和口感也是參差不齊。
由于栽培管理技術不規范導致國產獼猴桃存在軟熟腐爛、放不軟、口感較差等現象,因此消費者認為買國產獼猴桃會損毀一半,而進口獼猴桃雖然貴但買一個是一個,損壞少。
隨著獼猴桃栽培面積擴大,果園病蟲害問題愈發嚴重,已經影響到了產業的發展。
振興國產獼猴桃品牌
搞清楚了產業差距的原因所在,聯盟攜手各成員單位,深入開展“國產獼猴桃品牌”振興行動。首先,聯盟形成了一套共建共享機制,形成科技資源全國“一盤棋”局面。
方金豹介紹,聯盟成員單位及時交流潰瘍病防治、氣象災害防御、品種的區域適應性評價數據等,進行重要信息共享,實現了大聯合和大協作。同時發揮聯盟學科交叉、成果集中優勢,為產業重大問題解決提供樣板。
以潰瘍病防治為例,聯盟舉辦了“四川省獼猴桃潰瘍病防治工作調研與座談會”,匯聚多家單位科技成果,綜合采用“抗潰瘍病新品種利用+無菌花粉+高位嫁接+避雨栽培+生物防治”等新技術、新設施進行防治,在四川廣元建立了潰瘍病綜合防治示范基地。
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介紹、現成模式的學習,參會人員對病蟲害防治方面有了更多切身體驗,在生產中少走了彎路。
其次,圍繞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和共性難題,聯盟發揮了學科交叉、成果集成、人才集中的優勢,提供“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
齊秀娟介紹,聯盟進行協同作戰、“一條龍”施策,各個單位既有側重又有協作,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見效。“我們聯盟成員單位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單位以及企業等各種類型,研究定位在產業鏈中各有側重。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擁有國家資源圃的科研機構,主要定位在獼猴桃產業科技創新領域的上中游,著重開展種質資源評價和新種質創制、主要農藝性狀形成機制、現代育種技術和新品種選育、關鍵栽培技術等工作;其他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在創新領域中下游,著重開展本區域內果實品質及抗性關鍵技術的區域試驗和示范布局,并進行集成和創新;地級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著重新品種、新技術區域試驗、示范與轉化,進行技術推廣、培訓服務工作,使得上游研發技術成果及時落地見成效。”齊秀娟說。
聯盟成立5年來,圍繞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和共性難題,開展了覆蓋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獼猴桃產業發展情況調研,了解了我國產業存在的關鍵制約問題,從源頭上分析了我國獼猴桃果品商品性差的問題癥結所在。
經過調研,聯盟認為,國產獼猴桃還需要在栽培水平、植保技術以及商品化處理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合作撰寫了《中國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方向》等5份報告,提交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等管理部門。
聯盟在產業扶貧中協同作戰,共同助推產業標準化。聯合制定了8項產業標準化技術規程,包括2項國家標準、4項農業行業標準和2項綠色食品標準,為產業的標準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例如,聯合6家聯盟成員單位制定了國家標準《獼猴桃鮮果分等分級》GB/T 40743-2021,可使我國獼猴桃果品質量分等分級更加科學和合理,符合我國獼猴桃生產實際,對保障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聯合4家單位制定的《中華獼猴桃品種鑒定 SSR分子標記法》NY/T 3639-2020,可以通過SSR分子標記快速有效區分現有品種,并為獼猴桃品種的登記、保護及新品種的審定、苗木純度分析提供依據,避免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進一步完善我國獼猴桃產業標準化技術體系。
鄭果所選育的軟棗獼猴桃優系。中國農科院供圖
在科學技術研發推廣方面,聯盟成員單位還成功聯合申報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在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及群體遺傳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獼猴桃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基因編輯技術、SNP基因分型芯片、分子標記等育種核心技術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如今,聯盟培育的中獼2號、中獼3號、中獼抗砧1號、中獼抗砧2號、璞玉、農大金獼等一批新品種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進行10個接穗品種在6個省份12個果園的品質抽樣檢測和‘中獼抗砧1號’砧木在5個不同產區的區域適應性評價,為品種區劃奠定了基礎;召開2屆全國獼猴桃品鑒大會和四川、安徽、湖北3次省級品鑒會,搭建了科研、政府、企業和種植戶深度融合的平臺,對區化布局、品種結構調整和企業品牌影響力提高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集體發力“聯動”“聯推”產業制高點
有了科技基礎和產業標準,產業面貌到底能不能改觀?這還得靠市場來檢驗。
為了打造科技“組合拳”、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聯盟以企業為主體,吸引科研院校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打造了新型的研發機構和實體化聯合體。
神山興農公司就是這樣進入聯盟視野的。該公司是一家從事優質高端獼猴桃產業開發的農業產業化企業,2009年開始按照國際領先標準建設西湖、半島、西灣等獼猴桃基地九個,基地正陸續進入盛果期。
齊秀娟告訴記者,聯盟與神山興農共建的研究中心成立以來,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2021年啟動研發計劃課題,投入經費172萬元,共有8家單位11人獲立項支持;召開了4次全國性專家顧問高峰會議,11家中心共建單位成員多次圍繞品種、栽培、植保及貯藏技術進行研討,為企業提供多學科聯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參加“原產地探訪計劃”等活動,與社會各界人士分享獼猴桃產業發展成果,推介國產獼猴桃品牌;堅持放眼全球的發展理念,舉辦了2019年長江獼猴桃產業國際峰會,與來自新西蘭、意大利等國家的專家圍繞果園管理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等主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及時了解先進的產業技術和世界科技前沿。
方金豹強調,成立研究中心的模式,有利于促進聯盟逐步構建起“企業提出問題市場導向施策”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可以實現以企業為中心集聚調配創新資源、實施創新攻關的產學研融合機制,融通產業、科技和資本等創新要素。
聯盟組織湖北成員單位專家在赤壁神山興農基地調研。中國農科院供圖
此外,這為解決“果實商品性差、市場競爭力弱、病蟲害日趨嚴重”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整體抓手和“聯動”、“聯推”平臺,可將研究中心打造成鄉村振興科技綜合服務陣地,實現聯盟專家集體發力“聯動”,“聯推”打造國內獼猴桃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示范作用。
在這種模式下,神山興農的基地潰瘍病防治、栽培技術方面明顯提升。目前公司已經獲批產業相關專利76項,2021年農業農村部批準授權植物新品種權6個,有效的解決了產業的芯片級技術問題。
方金豹相信,經過聯盟持續的努力,將助力我國獼猴桃產業的有序發展和綠色提質增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建立“標準化+品牌化+大數據+物聯網”現代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獼猴桃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