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蘋果之都”山東省棲霞市閉幕的“2020年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直陳我國蘋果產業在土地產出率、資本回報率和勞動投入回報率三方面與果業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的現狀,呼吁加大技術和管理創新力度,實現產業升級;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所長曹永生提出,綜合采用“減水、減肥、減藥、減人、減樹”方法對癥施治,推動我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霍學喜指出,目前我國蘋果產業的土地產出率只有果業發達國家的65%左右,以全國蘋果種植面積3100萬畝計算,如果將這一指標提升到發達國家水平,就能節約1000萬畝耕地;蘋果產業的資本回報率大致只有果業發達國家的19.2%,勞動投入回報率更是只有發達國家的9.5%,這兩項提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每天吃1個蘋果就可以滿足人體當天所需的膳食纖維”。中國農科院果樹所研究員程存剛對蘋果的營養價值作了簡要解讀:蘋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酸類物質,一個蘋果含有類黃酮30毫克以上,還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及果膠,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抗氧化劑等營養成分的含量也很豐富。
他具體梳理了我國蘋果產業“大而不強”的五大“癥狀”。
我國是世界蘋果起源中心之一,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產量超過4000萬噸,分別占世界蘋果種植總面積的42.2%,總產量的45.5%,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蘋果生產國。全產業鏈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萬人,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現已形成環渤海灣、黃土高原兩個優勢產區和黃河故道重要產區及西南冷涼區、新疆等特色產區。
與此同時,制約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
一、普通蘋果園病毒感染率高達80%以上,特別是銹果病毒和花葉病毒,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嚴重影響生產效益,且難以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有效防控。
二、栽培模式仍以喬化稀植為主,約占70%以上,25-30年以上的老齡果園占一半左右,樹體結構復雜,管理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
三、許多果園土壤管理的主要方式仍是清耕法,導致土壤有機質不足、土壤酸化等問題。蘋果園化肥消費量達217.3萬噸,占全國化肥總消費量的3.7%,氮肥施用量是美國的2.5倍。灌溉以大水漫灌為主,方式落后、費工費力,肥水利用率低,果園可持續生產能力不足。
四、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收等環節以人工操作為主,技術繁瑣費工,占生產總成本的60%以上。化學和機械疏花疏果技術尚不成熟。
五、多數果園年用藥7-9次,農藥消費量高達14.1萬噸,占全國農藥總消費量的7.7%,單位面積施用量是美國的1.6倍,缺乏適合不同生態區特點的蘋果有害生物綠色綜合防控體系,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對此,曹永生提出,綜合采用“五減”方法,即減水、減肥、減藥、減人、減樹,對癥施治。他解釋,蘋果產業“減水、減肥、減藥”,就是要減少化肥、農藥和水等投入品的消耗量;“減人”就是要減少人工的使用,“人工工時費”是目前蘋果產業成本中最大的一塊”;所謂“減樹”,就是在非蘋果優生區的地方,要減少種植面積;“在優生區,比如山東棲霞,也不全是種蘋果的好地方”,所以,要在最好的優生區種蘋果。
實現“五減”,關鍵在于科技支撐。曹永生介紹,中國農科院果樹所于2016年啟動實施了蘋果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系統集成了“一優兩無三精四高”10項關鍵技術,即“優化品種結構,無病毒苗木、無袋化栽培,負載量精準管理、水肥精量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質量改土、高效益改園、高標準建園”,以期實現蘋果高質量發展模式可復制、可推廣。目前已在山東棲霞、甘肅靜寧、遼寧綏中等蘋果優勢產區建立綠色提質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畝;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1000余畝,對推動不同區域蘋果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