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11日電(記者白田田)7月初,湖南省湘潭縣楊基村的水田里正結出沉甸甸的稻穗。特別的是,在一片100畝田地旁邊的標牌上印有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便可以獲取土壤中重金屬鎘含量等數據。
這里是中國第一個針對稻米鎘污染區域性協同創新項目的示范基地。通過這些數據的變化,科研人員正在試圖“破譯”重金屬鎘從土壤到根莖,再到籽粒的遷移奧秘。
協同創新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于2015年3月啟動實施。一年多以來,項目參與人安毅博士幾乎每個月都要來基地一次。他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最大亮點是,它屬于“開放式平臺”,不論是科研機構還是企業,只要有好的技術和產品,都可以進入。
“稻米中的鎘到底是從哪里來的?”項目負責人、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劉仲齊說,長期以來,鎘污染研究大多是針對“土、肥、水、種”等不同方面的“單兵作戰”,但只有通過“協同攻關”,才能更好實現理念、技術和產品的突破,解決稻米鎘污染防控的關鍵問題。
“開放式平臺”在互聯網軟件開發上廣泛運用,農業領域里卻算是新鮮事物。據統計,目前稻米鎘污染協同創新項目示范基地已進駐和確定進駐的科研團隊有14個,重金屬治理的相關企業9家。
示范基地被劃分為6大功能區,科研人員在此進行技術驗證、示范、集成和創新。
在“技術落地適應區”的50號田,記者看到展板上顯示,入駐的企業提供了5種土壤修復材料,包括生物肥料、離子礦化穩定劑、土壤調理劑等。每塊小田地分別對應一個“二維碼”,研究人員和參觀者可以方便地獲取有關技術參數。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協同攻關及以往的長年積累,科研人員發現,重金屬鎘在水稻體內吸引轉運除了依靠“專用通道”,更多的是通過“公共汽車”——非選擇性陽離子通道來進行。如果要限制鎘向稻米的流動,就要提高水稻根莖葉的“安檢”水準。
基于這一研究成果,目前協同創新項目已研發了多種能有效降低稻米中鎘含量的葉面調理劑、微生物制劑等產品,并正在開展大田試驗。
比如,科研人員利用從多地重金屬污染農田中篩選得到的耐鎘細菌和植物促生菌混合配伍,能促進水稻生長,同時降低稻米中的鎘含量。
劉仲齊說,現在很多技術和產品尚處于小范圍試驗階段,希望用5年時間,找到切實有效的定型產品,讓農民可接受、市場易推廣。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