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僅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也是鏈條最長和增值效益最高的谷物。2004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實現了歷史罕見的12連增,玉米的貢獻占六成左右,可以說是頭號功臣。然而,多年來,我國玉米單產水平沒能實現大幅度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團隊創建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在河南省漯河市進行示范種植。9月13日,該技術在漯河進行現場觀摩交流會。據測產顯示,新技術種植出的玉米目前平均每畝增產100—200公斤。玉米種植新技術該怎么種?能否全國推廣,將我國玉米產量提升一個臺階?
單產難以提升 制約我國玉米產量的一大瓶頸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保障玉米生產對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加快提高玉米單產,是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途徑。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表示,啟動實施新一輪的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主要靠玉米,大頭在玉米,潛力在玉米。他說,現在我國每年的玉米消費量為2.9億噸左右,產需缺口3000萬噸左右。我國玉米單產在國際上處于中等水平,與世界畝產相當,但是與發達國家低了將近300公斤。
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大幅提高單產
如何提高玉米單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研究員李少昆帶領團隊創建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增加玉米種植密度。
李少昆:我們對全國做了一個聯合的生態實驗,只要增密各地都能增產,全國的話增加1000株,增加5.6%的產量。如果是配套密植技術,增產的幅度會更大。
然而,提高種植密度操作起來沒有那么簡單。種得過密,容易出現倒伏,出現空稈小穗,同時更費水費肥招蟲。李少昆團隊要解決的就是增加種植密度的同時不出現這些問題。團隊在我國玉米第一大省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陽縣的示范田進行試驗種植。從2019年開始,李少昆研究團隊就在該地區開展水肥精準、品種篩選試驗。
李少昆在河南漯河的示范田向前來觀摩的人員講解新技術 (中國農科院 供圖)
9月13日,記者來到種植大戶王朝鎖的一塊示范田。今年,他的近300畝地采用了李少昆的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記者看到,連片的玉米密密麻麻,整齊有序,行距只夠一人側身擠入。一眼望去,每株玉米穗位高度、大小整齊劃一,沒有空稈,葉子翠綠,不見蟲斑。
王朝鎖示范田里的玉米 (牛靜 拍攝)
李少昆告訴記者,這塊示范田里的玉米種植將原本的畝均4200株的密度提高到6500株。去年的產量為500多公斤,據專家12號初步測算,今年產量預計達1085公斤。農民最擔心的倒伏空稈問題不但沒有出現,玉米品質還有所提升。
李少昆表示,主要用了5項技術。首先是耐密品種篩選,第二的話是化控,所有的玉米你看化控以后基部結節都縮短了,穗位低了,抗倒了。第三的話水肥分次施用,原來我們生產中都是播種的時候一次性施肥,前期長得太快,玉米容易倒,后期又早衰。現在分次,分了4次,用滴灌很容易操作。病蟲害的防控采取一噴多防的方式,延遲病害的發生,使莖腐病不要發生。再加上一個耕層構建。玉米收完以后秸稈粉碎以后翻下去,改變了以往的旋耕耕層淺的問題。
新技術種植的玉米顆粒飽滿健康 (牛靜 拍攝)
新技術將在黃淮海地區大范圍推廣
據了解,河南省漯河市采取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種植模式的種植玉米面積已由2021年的1萬多畝擴展到今年的20多萬畝。
當地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這項新技術使玉米單產可增加150~400公斤/畝,節水40%,節省人工70%以上;化肥利用效率增加30%以上。以每畝增產200公斤、玉米價格2.2元/公斤來算,每畝生產經營成本減少70元,畝收益增加500元以上。
李少昆表示,在這個區域,根據研究我們現在推薦的適合生產推廣的密度是5500~6500株。產量的目標目前定的就是900~1000公斤。我們希望在黃淮海區域能夠打造一個“漯河模式”,能夠全面地推廣。所以這項技術的核心就是大幅度的增密,但是要構建一個抗倒、整齊度高、抗逆防早衰的群體。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簽訂《河南省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推廣合作協議》 (中國農科院 供圖)
9月13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簽訂協議,助推該技術在河南全省范圍推廣應用,為該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的大范圍推廣提供示范和樣板,預期將為黃淮海夏玉米平均每畝增產100—200公斤。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透露,明年將擴大該技術實施試點范圍。
呂修濤:以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為抓手,持續地推進玉米單產水平的提升。今年是第一年,總體來看,開局起步還是非常順利的。那么明年可能單產提升工程要擴大實施試點的范圍。各個地方也希望能夠早做準備,能夠率先來觀摩學習技術,能夠加強這方面的技術儲備,能夠對一些種植大戶進行培訓,讓他們能夠了解這個技術。希望我們進一步深化合作,攻堅克難,推動玉米大面積大量提升工作盡快見效,助力糧食產能盡快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