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查看天氣預報,與氣象專家溝通聯絡,幾乎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種植中心主任李鑫近些天來的必備日程。
“這場高溫干旱天氣已持續了近1個月,縱觀全國,除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外,四川、重慶、安徽等茶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受災現象較為普遍。”李鑫說。為此,這位平日圍著茶樹轉的科研工作者,比以往更要關注氣候變化。
李鑫研究茶,更懂茶的脾性。“茶樹是多年生作物,氣溫上升至38℃時,對它們已不算友好。而如果氣溫持續在38℃以上且長達一周左右,茶樹就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當前,白天氣溫雖高達40℃,但晚上可降至30℃上下,算是給茶樹留下一些‘喘息’空間。不過,部分茶園仍出現頂部葉片干枯、枝條枯死的狀況。在一些新建茶園,或者立地條件不好、建在陽坡上的茶園,整株茶樹死亡的現象也會出現。”李鑫說。
為了讓飽受日曬的茶樹及時“解渴”,不少茶農在專家的建議下成了夜行人,紛紛在夜間啟動噴灌設施。“像在西湖龍井核心產區,茶農每天晚上10點到凌晨3點,都在為茶樹澆水降溫。”李鑫介紹,而有些茶農不明所以,選在白天噴水,茶樹的受災情況不僅沒緩解,反而愈演愈烈。“若是在白天,上面炙烤,下面潮濕,這種濕熱狀態會讓茶樹更為難熬。正因如此,噴灌最好在夜間進行,甚至要盡量避免早上。”
看著基地內不少茶樹的頭“焦”了,李鑫也跟著心疼,但同時也堅信它們定能挺過難關。“總體而言,八成以上的茶園應該沒有問題。哪怕表面有灼傷,經過后期養護,也會重現生機。”李鑫笑著介紹,茶樹要比人們想象的更為“堅強”。“天氣預報顯示,近幾日氣溫就會下降,得到緩解的茶樹也會很快恢復。一方面,茶樹骨干枝的養分狀況相對較好,另一方面,茶樹經過這么多年的馴化,已具備一定的抗逆性,可以經受住高溫和干旱的影響。”
高溫炙烤會不會影響明年的春茶品質?李鑫也為憂心忡忡的茶農遞上一顆“定心丸”。“如果茶樹確實受到干旱或高溫影響嚴重,其在恢復性生長時,枝條會不如以前健壯,芽頭會變得相對瘦小。同時,茶樹受到脅迫后,會產生保護性成分,如茶多酚、類黃酮等,這些也會增添茶品的苦澀味。但是,只要后期通過科學合理的養護,把樹冠培養起來,第二年采摘的枝條會比較粗壯,品質不會受到影響。”
針對受災不同程度的茶園,其后期補救措施也要因地制宜。“如果茶樹枝條已經焦掉,需要在頂部進行輕修剪,將受損傷的枝葉去除,以避免其產生病蟲害和影響下面的枝條發芽。如果只是葉片受到灼傷,則不需要進行修剪。”李鑫說。
其實,為了應對這種極端天氣,李鑫早已和同事進行了相關研究,為茶園建設注入科學力量,為茶樹生長打造了科技“防護罩”。
“2018年,我們已有一項課題成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是氣候變化對于茶園生態系統的影響與應對關鍵技術的研究。隨著全球變暖和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作為茶領域的研究者,我們一直與中國氣象局、浙江省氣候中心保持聯系。他們介紹,當前氣溫在逐步升高,且呈現更加劇烈的波動,例如出現極端低溫、高溫,或者集中降水等。如何帶動茶產業應對這種極端天氣,正是我們的研究方向。”
令李鑫欣喜的是,在他們的指導下,位于德清縣的一處茶基地,此次就完美地經受住了高溫考驗。“他們的茶園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原因就在于那里已形成較好的小氣候環境。我們在茶園里種植防護林、遮陰樹,在茶行間種植綠肥等,真正做到了生態茶園的標準,就會降低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的概率。”李鑫說,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舉措可以保護茶園,讓茶農走出看天做茶的境況。
“一些預防性的技術手段,需要在規劃茶園時便提早布局。比如,安裝防霜風扇,修造噴灌設施等,既能抵御倒春寒天氣,也能防止高溫干旱的影響。在茶樹種植時,也要注重品種搭配。如,為了應對倒春寒,茶園可以間種發芽時期不同的茶樹,為了應對此次災害,可以間種抗高溫、抗干旱的不同品種,來抵御極端天氣影響等。有了科學、合理的規劃,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撐,茶農做茶會變‘被動’為‘主動’。而守護茶園、高標準建設茶園,也將是我們未來一直肩負的使命。”李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