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通過現場會議和直播平臺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和《2021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分別對中國糧食作物競爭力、“十四五”農業—食物系統變化以及產業發展熱點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從全要素生產率、品種增產貢獻率和種業競爭力等視角剖析了中國三大主糧(稻谷、小麥、玉米)競爭力;圍繞產業熱點,全面研判了“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發展趨勢,并在模型預測基礎上針對2035年國家糧食安全形勢、生豬產能恢復和潛在重大風險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面對疫情,中國農業發展穩中向好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當前疫情和國際環境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挑戰與戰略機遇并存,處于重要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農業產業何去何從?
報告回顧了2020年中國農業產業走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世界農業發展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加,全球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總體處于上升態勢,農產品國際貿易緊張局勢加劇。
不過,中國農業發展穩中向好,稻谷、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390億斤。生豬產能快速恢復,全年生豬出欄5.27億頭,豬肉產量4113.30萬噸,同比下降3.3%,豬肉需求缺口仍明顯,全年豬肉進口439.1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大豆產量繼續提升,但受豆粕需求拉動,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
三大主糧全要素生產率上升,但技術效率下降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報告聚焦中國三大主糧競爭力,發現2004—2018年,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全要素生產率(TFP)總體保持增長趨勢。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農業平均,小麥TFP增幅低于農業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麥技術進步速度快于農業平均水平,技術進步對小麥、粳稻、早秈稻、中秈稻和晚秈稻TFP提升的貢獻率分別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國家對三大主糧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但玉米科技領域可能缺乏突破性的成果。以種子為例,2019年玉米種子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仍然是2000年審定的鄭單958。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主糧的技術效率普遍下降,甚至為負。其主要原因包括科技供給與需求脫節、技術推廣體系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新技術未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等。三大主糧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快速上升,經營規模的擴大成為三大主糧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動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選育推廣是三大主糧單產提高的重要因素,但品種增產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目前,稻谷、小麥和玉米的品種增產貢獻率分別為45.9%、30.0%和47.3%。
中國三大主糧種子自主保障能力較強,存在一定的公益性特征,但種子研發“科研院所強、企業弱”“重量輕質”特征明顯,企業研發能力和人才儲備薄弱,積極性偏低。
報告提出,政府應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創新推進科企合作,在育種方向和結構方面鼓勵“從零到一”的突破性以及高抗逆性等種子和相關技術。
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性不平衡問題突出
報告直擊“十四五”產業熱點問題,預測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發展趨勢。
報告測算發現,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能量、蛋白質和脂肪攝入為2248千卡/天、85克/天和79克/天,而國內生產供給2952千卡/天、154克/天和65克/天,人均食物供給總供給3952千卡/天、229千卡/天和104千卡/天。這表明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可滿足居民能量攝入需求,但隨著居民對膳食質量要求的提高,導致對能量、蛋白質和脂肪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進口農產品來補充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食物損耗和浪費嚴重,超過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質被損耗。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供能比分別為50.6%、14.7%和34.7%,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宏量營養素)WS/T 578.1—2017》相關標準相比,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已出現過剩,脂肪供能比已超出推薦范圍20%~30%,而蛋白質攝入量高但供能比基本符合標準,這表明當前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性不平衡問題突出。
“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強化食品技術研發,減少食物浪費與損耗;進一步優化居民膳食營養結構,強化以居民營養健康為導向的消費需求預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水產品等優質蛋白質供給。
謹防“豬賤傷農”
報告科學研判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根據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預測,2021-2025年,中國糧食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總產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25年中國糧食產量將增至6.92億噸(1.38萬億斤),依然有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不破。
報告科學預判了近期生豬產業形勢,認為當前生豬產能恢復進度超過預期,豬肉市場得到了明顯改善。2020年1—11月份,全國以生豬為主的牲畜飼養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到110.7%,2021年一季度末生豬存欄已恢復到2017年末的94.2%,能繁母豬存欄恢復到2017年末的96.6%。
但豬價下跌和成本上升雙向擠壓養殖環節盈利空間。2021年1月初以來,全國活豬及豬肉價格總體呈下跌態勢,且近期跌勢較猛,2021年4月第3周(12—18日),全國活豬平均價格每千克23.64元,較2020年最高價(2020年2月份第3周)降低13.51元,跌幅達到34.7%。據測算,4月出欄養殖場戶若為購買仔豬育肥,則頭均虧損可達450元。
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強監測預警與形勢研判,以“能繁母豬存欄量”為核心指標,探索建立生豬產能儲備制度,做好逆周期調控,謹防出現新一輪“豬賤傷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