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可見,推進糧食減損,是新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為新發展階段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出了新的實踐路徑。
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
為保障糧食安全有效供給,應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開源”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糧食進口;“節流”即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然而,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反復沖擊和國際政治地緣沖突的頻發使得我國糧食進口風險不斷上升;同時受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我國未來糧食持續增產的壓力日益加大。因而在抓好生產和控制進口風險的同時,應特別強調“節流”,即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
我國糧食減損潛力巨大,提高全社會的節糧減損意識勢在必行
為了把飯碗端牢在自己手中,我國多措并舉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并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糧食減損工作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
一方面,我國的糧食損失率處于較高水平。根據全國大范圍的實地調研和測量數據估算,中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全產業鏈的綜合損失率約為20.02%,其中加工環節最大(6.03%);從品種來看,小麥綜合損失率最小(13.38%),水稻綜合損失率最大(30.27%)。按2016年糧食產量計算,總損失量高達1.22億噸,比我國最大的兩個糧食主產省(河南和黑龍江)三大主糧的產量之和1.12億噸還高。
另一方面,隨著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愛糧惜糧的傳統在逐漸淡化。據統計,2018年食物浪費總量3000萬噸。據2016-2017年在全國 28個省份3490個農戶調查顯示,只有33.19%的農戶進行糧食收獲后的田間撿拾。
扎實推進全鏈條糧食減損的著力點
在政策層面,一是需要繼續完善糧食減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各級政府部門要堅決細化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等法律法規,嚴格約束產業鏈各主體行為。二是加強糧食各部門機構協調協作,節糧減損涉及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局、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有關部門,因此需要從制度上明確各部門和地方職責,構建糧食減損的部門協作機制,共同推進糧食減損工作。
在生產和收獲環節,一是要通過培育推廣節種宜機低損等優良品種,從源頭減損;二是加強農機農藝配套,研發推廣低損收獲機械,并加強農機手技能培訓,推進糧食收獲精細化作業;三是加強自然天氣災害預警,引導農戶適時播種收獲,加強地方應急搶種搶收能力和服務供給。
在儲存環節,一是開展先進農用儲糧器具推廣示范應用,加強農戶科學儲糧技術培訓服務,引導農戶科學儲糧;二是加大中小型農戶糧食產后烘干服務供給,將糧食烘干成套機械納入農機補貼試點范圍,在用電和用地上進行政策傾斜,減少糧食因干燥不達標所造成的糧食損失;三是加快推進糧食倉儲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在流通環節,一是建設鐵路專用線、專用碼頭、散糧中轉及配套設施,推廣散糧運輸專用設備設施,減少糧食流通損耗;二是加強農村糧食運輸物流網絡建設,完善農村田間運輸條件,提升糧食運輸水平;三是加快推進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促進散糧運輸設備無縫對接。
在加工環節,一是改進糧食加工工藝和標準,推動糧食適度加工,提高糧食加工轉化率,發展全谷物產業,啟動“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二是積極推動加工技藝和設備智能化改造,加強飼料糧減量替代;三是鼓勵全產業鏈開發利用糧食加工副產品生產食用產品、功能物質及工業制品,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
在銷售環節,一是要加強銷售環節的環境條件建設,加快推進冷鏈物流設備技術推廣與應用;二是糧食批發企業要加強糧食展銷過程中的流程管理,及時銷售產品;三是對于超市和菜市場等糧食終端零售主體,提高銷存管理能力,對于臨期食品采取促銷、回收和捐贈等手段,減少非必要浪費。
在消費環節,一是媒體和相關宣傳機構要充分利用世界糧食日、農民豐收節等節日加強愛糧節糧宣傳,中小學教育機構要加強對青少年節糧愛糧教育,在全社會形成愛糧節糧共識,提高消費者節糧意識;二是對于學校、機關集體食堂以及社會餐飲機構,要完善相關制度,加強餐飲浪費監督管理,細化落實獎勵和懲罰機制;三是加強公眾營養健康膳食理念宣傳,鼓勵家庭和個人按需購買食品,吃得“適量、營養和健康”。另外,積極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
推進節糧減損,是保障糧食安全有效供給的必要路徑,也是新形勢下全方位夯實糧食根基的必然要求,需要從糧食產業鏈全鏈條推進。當然,節糧減損的外部性較強,因此政府必須積極作為,大力推進節糧減損科技創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到節糧減損工作中,共同做好節糧減損工作。
作者:曹芳芳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