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河南新鄉舉行的“華北夏玉米節水增糧綜合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上,專家組對實施“糧水協同與節水增糧技術集成示范”的千畝示范田,進行現場測產,結果顯示,畝產玉米907.5 公斤,比當地傳統地面灌溉玉米畝產增加33.2%。
“華北夏玉米節水增糧綜合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中國農科院供圖
據介紹,該示范田為中國農科院重大科技任務“糧水協同與節水增糧技術集成示范”項目6個示范區之一,位于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任務負責人郝衛平介紹,我國糧食產能提升,面臨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剛性約束,優化糧食布局和水資源配置、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是解決糧水矛盾的關鍵。為此,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糧水協同與節水增糧技術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務,組織來自院屬4個研究所的9個創新團隊開展協同攻關,定量評估糧食布局和水資源配置協調狀況,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水資源供應的變化和糧食作物產能提升潛力,形成國家糧食需求和水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糧水布局協同優化方案。同時研究突破主要作物高效節水增產關鍵技術,在東北、華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了6個核心示范區,研究集成綜合技術模式,構建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節水增產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開展規?;墒痉杜c推廣,力爭糧食增產10%-15%。為糧食主產區大面積均衡增產、實現節水增糧目標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新鄉市是河南重要的糧食產區,中國農科院灌溉所研究員宋妮介紹,在當地,科研團隊針對華北平原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制度,篩選抗逆密植品種“中單153”,集成麥秸稈還田、免耕密植精量播種、優化肥料配方、滴灌水肥藥一體化以及灌溉智能決策等技術,構建了夏玉米節水增糧綜合技術模式,為華北平原糧食作物節水和產能提升提供了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和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