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網站消息,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肥料與施肥技術創新團隊發現,通過優化水分管理能提高綠肥稻田凈生態系統經濟效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資源環境與可持續性(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上。
在南方稻田冬閑季種植綠肥,能夠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和水稻產量,是高效經濟的碳固存措施。然而,不恰當的綠肥還田方式會增加稻田甲烷排放,削弱綠肥的碳固存效益。優化水分管理是一種有效的減排措施。目前,大多數水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長期。南方稻區水稻季頻繁降雨會降低水稻生長期的減排潛力,移栽前的水分管理可能是減少甲烷排放的有效措施。
該研究在長江流域的典型水稻種植區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田間試驗,于綠肥和稻草翻壓還田后實施不同的灌水時間,研究發現,延遲灌水大大緩解甲烷排放,延遲灌溉10天的效果最明顯,其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未進行有機物還田處理相近。延遲灌水促進有機物料前期好氧分解,降低水稻生長季節的可溶性有機碳濃度,減少產甲烷菌的底物,實現甲烷減排。同時,能夠顯著減少產量碳足跡,促進土壤固碳,提高凈生態系統經濟效益。該研究成果為通過優化水分管理提高綠肥稻田固碳減排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