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育種技術全面升級,引領生物種業發生重大變革,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26日,在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轉基因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轉基因生物種業已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點,深刻影響著世界農業的發展格局。系統分析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發形勢,規劃制定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我國轉基因生物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以下簡稱轉基因重大專項)的技術總師,萬建民詳細介紹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進展及面臨的挑戰。
轉基因新品種中試與產業化成重點
轉基因重大專項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豬、牛、羊為研究對象,目標是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據萬建民介紹,“十三五”期間,轉基因重大專項的發展思路是實施以經濟作物和原料作物為主的產業化戰略、以糧食為主的儲備戰略和以核心技術為主的搶占制高點戰略。任務是培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在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和玉米、新型抗蟲水稻、優質棉花、抗旱小麥、高品質牛和豬等轉基因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這里面的重點任務包括轉基因新品種的培育、基因克隆驗證與規?;D基因操作技術、生物安全技術、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的中試和產業化等。”萬建民進一步解釋道。
據記者了解,目前,圍繞基因克隆、規?;D基因操作技術、生物安全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我國已建立了基因研究中心、轉基因技術中心和生物安全科學中心。
安全評價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在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進展方面,萬建民介紹,我國目前審定品種124個,發放安全證書6個。值得一提的是,轉基因抗蟲水稻品種比區試對照增產5%以上,基本上可以達到產業化的條件。
此外,抗旱轉基因小麥、抗旱轉基因大豆、抗黃萎病棉花等都已經進入環境釋放階段。高產轉植酸酶玉米具備良好的產業化應用前景,抗蟲轉基因玉米和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也已經進入生產性實驗階段。
在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研究方面,目前克隆重要性狀基因3160個,獲得了具有重要育種應用價值的基因137個。“這其中有控制水稻粒型的、有控制棉花纖維長度的、有廣譜抗稻瘟病基因、新型抗蟲Bt基因、高效抗除草劑基因,還有耐熱基因等等。”萬建民表示,我國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克隆研究國際領先,2014年至2015年,全球發表NCS論文16篇,其中中國占11篇,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的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克隆研究成果也已步入世界前列。
在轉基因技術方面,萬建民介紹,目前轉基因水稻粳稻受體轉化率常年穩定在70%至80%,典型秈稻受體的轉化效率從1%提高到30%以上。小麥的平均轉化效率達到了20%以上。
在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我國完善了轉基因生物環境、食用飼用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平臺。“我們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我們的轉基因抗蟲水稻,有望獲得美國的安全認可。”萬建民說。
加強產學研用結合
萬建民認為,我國的轉基因生物產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仍有欠缺。“我國從事轉基因生物研究的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大部分人以發表論文為第一需求,包括我本人,很多基因還沒有申請專利,論文就發表了。”萬建民認為,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亟待加強。
第二,核心技術尚需完善。在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規?;瘧贸潭容^低,缺乏有研發能力的大型公司。
第三,基礎研究薄弱,與育種應用結合不夠緊密。“我們大部分的技術研究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而育種的力量集中在農科院和地方農科所。植物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基礎研究成果與育種應用缺乏有機聯系。”萬建民建議,從事技術研發領域的科學家應有一部分向育種方向傾斜。
最后,生物育種產業化程度低。萬建民認為,目前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基于科學家的個人興趣。此外,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脫節。尚未建立起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示范推廣、營銷一體的產業化體系。“應加強上中下游、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培育生物育種戰略產業。”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