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連日來,該院下屬各研究所的專家團隊通過線下和線上等多種方式,積極馳援河南受災鄉鎮,指導暴雨受災地區的作物生產恢復工作,得到當地農技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的高度贊賞。
其中,作物科學研究所工作組奔赴河南,直接前往鶴壁浚縣和淇縣、安陽滑縣受災嚴重的村子開展災情調研,帶領當地農技中心人員、農廣校老師,針對種植大戶、合作社、受災農戶舉辦3期作物恢復生產田間課堂,傳授滯澇災害后田間管理、增施肥料、病蟲害防治等技術,70余人參加培訓。同時,組織捐贈優質大米送往災區,持續推進捐出種子入鄉落戶。線上云課堂支持滑縣、浚縣、淇縣農業恢復生產工作。經與負責三縣農業農村局管理人員溝通,將與農技推廣站工作人員聯合,通過光明網、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開展專家云課堂活動。
植保所在線了解救災物資到位情況并積極推進災后播種。8月10日上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中保集團捐贈河南新鄉市的第一批救災農資微生物菌劑10噸(枯草芽孢桿菌淡紫擬青霉)到達延津縣,延津縣農業農村局收到后第一時間將救災農資發放給農戶。蔬菜花卉所則制定了蔬菜優異品種捐贈方案。根據原陽縣和長垣市災后對蔬菜種類的需求、生產和消費習慣等,提出具體捐贈種子清單,合計種子播種面積約2500畝,市場價值12萬余元。
目前,棉花所工作組與所機務隊已攜農機、種子赴安陽縣災后農田進行機械粉碎和播種任務。播種作物包括綠豆、鮮食大豆、青儲玉米和蕎麥。工作組現場對災民進行恢復生產技術指導,并發放“意見”手冊。油料所工作組則通過線上溝通,向開封市祥符區轉發了綠肥利用種植技術、苗用白菜搶茬栽培技術、水土環境檢測保護技術、青儲玉米栽培技術等復產復種技術明白紙。
身處河南的鄭州果樹研究所組織救災專家組,通過視頻會議與省農業農村廳、鄭州市農業農村局、及中牟縣、新密縣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同志深入交流,通過與農委領導溝通,鄭果所中牟救災工作站提出一下恢復生產指導性建議,并根據災后重新種植作物的問題進給出了各地的具體工作方案,直接指導當地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