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17日電 記者胡其峰17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首張苧麻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譜近日由該所劉頭明博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繪制成功,該團隊還同時完成了苧麻纖維產量相關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QTL)定位。上述成果將可直接應用于苧麻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工作,對未來我國苧麻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苧麻是我國特色的天然纖維作物,其產量、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都是數量性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遺傳基礎難以界定。長期以來,苧麻的育種都是以常規育種為主,具有周期長,改良性狀目的性不強等缺點。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分子設計育種已經被廣泛用于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性狀改良,但苧麻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一直相對比較落后。
劉頭明團隊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率先開展了苧麻的轉錄組測序,構建了苧麻的首張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譜。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基因組學(BMC Genomics)》《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和《分子育種 (Molecular Breeding)》均報道了上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