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保障能力的意見》。《意見》明確了今后幾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在強化資金投入,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于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入攻堅拔寨關鍵期,《意見》出臺正合時宜。“十二五”以來,我國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全國累計建成面積達6.4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為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如何全面落實機構改革要求,統籌調動各方力量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確保責任落實到位,是農業農村部門的重要任務。然而,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任務十分繁重、難度持續增大的巨大挑戰:一是今明兩年,每年計劃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而隨后兩年(2021-2022年),則需要年均建成1億畝,建設任務比目前再增加四分之一;二是經過多年建設,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塊多數都已實施過項目建設,剩余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三是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統一承接農田建設管理職能后,相應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和缺乏更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因此,《意見》的出臺加強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管理頂層制度供給,完善了體制機制,明確了工作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合力,有利于引導各地集中優勢兵力,堅決啃下這塊“硬骨頭”。
《意見》為下一步高標準農田建設精準施策指明了方向。盡管多年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未發生根本改觀。突出表現在:一是在規劃統籌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域十分廣泛、工程任務量浩大、建設內容復雜,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還不統一;二是在技術標準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預算定額和認定標準等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實際操作性不夠強,自上而下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更是亟待建立;三是在組織實施方面,一些地方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在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竣工驗收等重要環節參與不夠,缺乏調動農民積極參與的突破性機制;四是在驗收考核方面,缺乏遙感監測、數據集成等現代動態監管技術,難以適應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統一、高效管理要求;五是在“上圖入庫”方面,已經入庫的6.4億畝高標準農田尚有部分項目區沒有上圖。針對上述問題,《意見》重點提出了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管理新體制,強調要堅決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和統一‘上圖入庫’”的“五統一”要求,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客觀規律和基本國情農情,抓住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的“牛鼻子”。
《意見》強調了加強農田建設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整體上看,機構改革后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職責已整合到農業農村部統一管理,改變了以往“五牛下田”“九龍治水”的局面,開創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新的工作格局。但長期以來,農田建設面臨監管難度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特別是農田建設信息化監管工作還較為薄弱,導致出現了底數不清、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在當前“放管服”新形勢和基層減負要求下,如何全面、準確、實時了解各地建設進展,掌握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數量、質量和分布情況,迫切要求采用現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強農田建設監測監管水平。《意見》提出了要運用遙感監控等技術,建設全國農田建設“一張圖”和監管系統。這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好、監測好、管理好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五統一”,將任務落到實處;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管理業務流程、簡化項目申報、建設和評價程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有利于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時監控調度,實現對工程建設和耕地質量保護的精細化監督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