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不僅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90%以上的干物質來源于光合作用。然而,目前主要農作物自然生產條件下的平均光能利用效率僅約1%。如何通過揭示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創建高光效育種技術,提升光合作用效率,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進而從根源上提升糧食單產已經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
9月23日,由中國農學會組織的“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聚焦作物高光效的前沿科學議題,分析相關研究進展及問題難點,提出政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李家洋認為,得益于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科學的快速發展,破解作物光高效難題已具備一定基礎,應盡快加速相關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劉旭認為,高光效研究工作一方面可考慮在現有的調控網絡和調控途徑基礎上提高光合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可考慮建立新的光合作用代謝渠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學會原副會長吳孔明認為,作物高光效調控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體系,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全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協同作戰,集中攻關,其研究成果將具有顛覆性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曹曉風認為,應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年輕力量的注入將會給古老的、重要的科學問題提供不同的視角和答案。此外,與會專家還就專項研究、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義萍表示,學會將繼續圍繞科技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高水平研討交流,引領農業科技工作者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貢獻。
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是作物科學領域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據悉,今年7月,中國科協發布了2024年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由中國農學會推薦的“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入選2024十大前沿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