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牧草及草產品品質檢測與評價技術創新研究,并首次建立苜蓿除草劑咪草煙殘留檢測方法及標準,為草產業及草食畜牧業振興保駕護航;
歷經15年選育出金嶺系列青貯玉米新品種4個,根據內蒙古地區的氣候條件及品種特性,研究制定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2020年,中國農學會評價該成果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針對草原害鼠種類繁多,動態變化規模海量的特點,制定草原鼠洞鼠跡影像采集標準,構建圖像視頻智能處理和服務平臺,研發鼠洞、鼠丘自動識別算法,建立海量圖片分析處理方法,形成日調查“百-千-萬”畝草原鼠害的新技術;
……
一項項重大科研進展,見證著我國草業科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而實現這些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的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作為唯一的國家級草原科學公益性科研機構,草原研究所歷經58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建成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基礎雄厚、研發平臺完備的國內外知名一流草業研究所。
農牧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牧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只有依靠科技創新來培育優良動植物品種、改進農畜產品品質,才能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破解高產與優質之間的矛盾。
走進位于草原研究所院內的國家種質牧草中期庫,一列列排列整齊的密封鋁罐頗為壯觀。“目前,這里共保存牧草種質資源2萬余份,隸屬38科、261屬、825種,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資源占96%。我們每年向國內外相關科研單位及教學單位免費共享牧草種質材料,這些材料多數用于國家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部分材料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博士生、碩士生論文的研究材料,還有部分材料用于推廣利用。”草原研究所副所長彭卓說。
據介紹,國家種質牧草中期庫始建于1989年,是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容納4萬份種質的安全保存,保存溫度4℃。保存資源的分布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復雜,有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和高寒地帶的優良草種,有抗逆性強的野生牧草以及優良栽培牧草的野生近緣種,有部分珍稀、瀕危和特有牧草資源,以及有特殊利用價值的資源。
國家種質牧草中期庫的建設,只是草原研究所為農牧業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科技支撐的一個縮影。目前,該所已經建有各類平臺基地41個,覆蓋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羌塘草原、平原荒漠等草地類型。還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益性行業項目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和課題。
打開牧民寶手機應用APP,仿佛進入一個“數字牧場”,牧民只需動一動手指,就能遠程掌握放牧的情況。“你看,這個頁面有畜牧識別、草種識別等功能,而另外的頁面是專門針對一些災害性天氣等進行預警,幫助牧民減少損失。”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與大數據應用研究團隊科研人員呂鵬飛說。
2020年,草地生態遙感與大數據應用研究團隊基于星空地遙感觀測技術、衛星導航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關鍵技術,在我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區以及青海高寒草甸區,建立了5個基于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技術的家庭牧場示范監測網絡,建立了無人機遙感地面飛行控制系統、自動氣象觀測站、家畜啃食GPS數據接收軟硬件系統,實現了全要素氣象指標、多維干旱指標與草原遙感生產力監測,初步建成了草原大數據綜合監測 Grass Watch1.0平臺與牧民寶手機應用APP,有力推進了家庭牧場數字監測體系建設與大數據集成示范與應用。
“建立家庭牧場單元數字監測體系,不僅有利于草原生態學過程研究,而且有助于促進草原資源高效利用和健康管理。”草原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與大數據應用研究團隊負責人李飛說。
砥礪自立自強之志,錘煉獨創獨有之能。草原研究所在科技創新“賽道”上再提速,不斷強化行業領域引領地位,積極為我區草原畜牧業和草原生態保護建言獻策,全力推動科技創新策源與科技成果轉化雙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