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蛋奶是百姓“菜籃子”重要品種。在1月26日召開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引領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介紹,目前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水平和種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國家對畜禽種業的重大需求,引領優質、高效育種方向,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種,助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加強培育國產畜禽新品種,取得新進展:
以北京油雞為素材,培育出“栗園油雞蛋雞”和“京星黃雞103”肉雞配套系,在保持肉、蛋品質風味基礎上,產蛋量、繁殖力和飼料轉化效率顯著提高。
以北京鴨為素材,培育了兩個瘦肉型肉鴨配套系,2020年推廣量達12億只,占全國市場的36.5%,打破國外品種壟斷。培育了烤鴨專用配套系,不再采用傳統填鴨方式。
在肉牛育種方面,以西門塔爾牛與我國本地黃牛雜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暫定名),計劃于2022年前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有望打破肉牛種質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2020年組織了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活動,推介了一批地方品種。正在培育的“平涼紅牛”,有望成為高檔牛肉專用品種。
同時,中國農科院培育了“高山美利奴羊”,實現高山細毛羊培育重大突破,與地方聯合培育“魯西黑頭羊”新品種,適應北方農區舍飼養殖。利用國內外豬遺傳資源,開展了“中畜一號”“中畜二號”優質豬新品種培育,完成多世代選育,將為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據悉,“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在畜禽種質資源、重大品種培育、條件能力建設、成果產業化應用等方面進行部署。主要體現以下五個方面:
推進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建設。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加快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項目立項和建設,實現我國畜禽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核心功能。力爭打造畜禽種質資源戰略保存的“全球庫”,成為世界領先的資源創新中心,為我國現代種業自主創新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加強畜禽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究。以解析畜禽遺傳基礎科學問題為主線,重點突破優異種質形成與演化規律、重要經濟性狀協同調控機理、代謝調控網絡與合成機制,構筑生物育種理論創新體系。以種業核心技術原始創新為導向,構建前沿畜禽生物技術創新平臺,重點研發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表型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銜接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畜禽重大新品種培育。圍繞新時期國家重大需求,適應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資源高效、環境友好、優質多元的畜禽品種,達到種源安全、產業安全和動物源食品供給安全的要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重點培育高效白羽肉鴨、瘦肉型豬、高產肉牛和高繁肉羊等生產效率為首要育種目標的重大新品種;同時開展地方黃雞、地方黑豬、地方黃牛等以風味物質含量為主要特征的優質高繁高效新品種,為養殖業高效生產提供優質種源。
加快建設和布局畜禽種業創新基地。針對中國農科院畜禽育種基地布局的短板,有序推進畜禽種業創新基地建設和布局。加快“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肉牛種質資源保存創新利用中心”等基地建設;加速“肉鴨種質創新中心”“肉雞育種中心”等基地立項;謀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豬科學中心”,推動“生豬創新試驗基地”布局。全面提升畜禽種業基地條件能力,支撐我國畜禽種源自主創新。
加強科企融合推動畜禽育種產業化。圍繞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創新育種組織方式,加強科企融合,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多方協同創新機制。聯合建立院企現代化育種平臺,加速育種技術應用,加快推進肉雞、肉牛等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實現高效擴繁、市場推廣、產業開發,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畜禽種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