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田的“硬裝修”,那么生態田園建設就是田中的“軟裝”。真正體現農田生產效能、提升農田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更在于這些農田“軟裝”。為了進一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發揮生態田園對城市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制定印發了《關于推進天津市生態田園建設的指導意見》并于近日重點研究制定生態田園建設評估細則,積極推進生態田園建設。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和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專家們調研天津市北辰區青光村生態田園建設。
走進天津市北辰區青光鎮青光村,道路平坦整潔,河水清澈明凈,田間作物長勢喜人。在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北辰區農業農村委領導和專家指導下,生態田園基于農田生態系統整體設計與重構,創新集成“田內”作物多樣化種植,“田邊”植物花草帶、甲蟲堤、生態溝渠和喬灌草立體生態網構建,“田外”非農斑塊生境生態修復等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綠色高效關鍵技術,創建“田內-田邊-田外”生態田園系統構建技術體系和技術模式,破解了集約化農田長期大面積單一化種植引發的生物多樣性破壞、生產力下降等農田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障礙,為地方和區域集約化農業綠色轉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村內建立玉米、苜蓿、水稻、谷子、蔬菜和果園多樣性生草等多樣化輪間作種植體系,以及稻田養蟹、果園養雞立體種養體系,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利用種植和養殖不同營養級生物的有機耦合,消納綠肥、秸稈和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提高土壤質量,實現系統增值。農田邊界建設的生態溝渠、植被緩沖帶等喬灌草立體生態網組成了多功能植物組合的生態廊道系統。村中還充分利用蜜源植物、害蟲趨避植物、水體凈化植物、護坡植物以及經濟價值植物的有機組合,為授粉昆蟲、蜜蜂提供蜜源和花粉,為鳥類、小型動物提供棲息地、越冬地等,有效保育農田生物多樣性,控制農田有害生物,恢復溝渠水體凈化和生態調節功能。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生態循環農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殿林介紹說,“‘北辰模式’增強了農田的糧食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護、病蟲害控制、土壤肥力提升、環境凈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了集約化農田生態系統系統的抗性、恢復力和穩定性。”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楊殿林、王慧、張艷軍、張海芳、徐艷等專家多次到青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田園系統構建技術研究應用示范基地進行研究調研工作,為青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生態田園建設樣板,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專家團隊用遠紅外相機調試監測生態田園小型動物多樣性。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專家們在稻田邊界實施生態建設改造工程。
建設綠色低碳生態田園,發揮城郊農田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維持等生態功能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功能,是服務美麗天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命題。為了促進天津市生態田園建設工作落實落地,2023年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制定印發了《關于推進天津市生態田園建設的指導意見》,依托農業農村部環保所在北辰區青光村組織實施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田園系統構建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發布了農田生態溝渠建設技術規范、基本農田緩沖帶建設技術規范。今年2月以來,天津市農業農村委與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多次溝通研究推進生態田園建設工作舉措,初步確定由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為主導,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為依托,重點研究制定生態田園建設評估細則,使生態田園建設更具有科學性、適用性、實操性。組建生態田園建設綜合協調組和專家委員會,進一步豐富完善生態田園構建、評價與管理技術標準,結合國家級生態農場評價工作,遴選出第一批市級生態田園建設示范典型,推動全市生態田園建設工作。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科技教育處副處長高印福表示,“我們計劃用五年時間,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在天津市建設100個市級生態田園,同時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為依托,推動全市生態田園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