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農科院開展科技幫扶之后,在我們田間地頭的示范田展示優質特用新品種,集成麻育秧膜育秧、側深施肥、秸稈還田培肥耕作等水稻優質豐產關鍵技術,明顯的對比讓我發現有科技加持種地果然不一樣。”
8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樺川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座談會舉行。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激動地分享著自己的致富新路子。
2019年,中國農科院啟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在樺川設置中國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樺川)專家工作站,建立“3+N”科技幫扶機制,持續開展技術示范、技能培訓、科技服務、產業指導,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
“‘3+N’,‘3’是指由中國農科院領導負責、院機關部門協調、作科所牽頭,‘N’是由院屬6個研究所、黑龍江省4個科研機構組成的14個創新團隊,共40多位專家協同幫扶的工作機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周文彬介紹說。
據悉,六年時間里,針對樺川縣糧食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產量不高、產業化程度低、品種單一、品質差、秸稈處理難等問題,專家團隊開展了科技協同攻關,通過“田間課堂”將好的品種和技術在田間展示,將好的效果呈現給農民,讓農民看得見、學得來、用得上。
數據顯示,六年來,依托核心技術示范基地,中國農科院在樺川縣累計展示主糧作物新品種200余個,篩選出水稻中農粳11號和龍粳1525、玉米合農29、大豆佳密豆13、黑農531等豐產優質品種12個;示范水稻秸稈還田培肥耕作、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等新技術18項,推廣應用熟化技術12項,示范區作物增產10%-15%、資源利用效率增加15%-20%、節本增收150元/畝;建成綠色水稻生產基地110萬畝,全面應用水稻豐產優質綠色生產技術;實現年產優質稻谷60多萬噸,繁育良種15萬噸,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2.3%和42.6%。
其中,玉米密植增產與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農機農藝結合技術在樺川得到大面積應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成為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周文彬表示,院地聯合工作組在實踐中形成了“黨建引領、院地合作,科技支撐、協同創新,田間課堂、培訓推廣”的科技幫扶“樺川模式”,下一步應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高效種植、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多鏈條、全方位合作,在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新動能的路徑上下更多功夫。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表示,樺川縣已進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發展階段,科技幫扶的任務也更加艱巨。如何進一步深化院地合作,有力有效科技支撐鄉村產業振興,是亟需破題的關鍵。
“未來,科技幫扶工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找突破:一是調優結構,推動農業生產目標由‘增產’轉向‘提質’,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二是打造品牌,推動由‘種得好’轉向‘賣得好’,通過品牌效應提升生產效益;三是延長產業鏈,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原糧、原料’的深度開發,實現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和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楊振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