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高產高效模式讓玉米種植節本又增產
本報訊(記者 李麗穎)9月22日,在“玉米高產高效綜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示范現場會”上,山東省武城縣的試驗田里傳來好消息:經專家初步測產,玉米畝產達1056公斤,比當地畝產高出300~400公斤。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玉米高產優質綜合技術集成與高效生產模式”項目取得的最新成果。
生產水平和比較效益偏低、農機農藝融合度不足,是長期制約我國玉米生產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此,中國農科院在黃淮海主產區的山東德州、安徽阜陽和東北主產區的內蒙古通遼等地,共建立了5個千畝以上面積的高產高效生產模式攻關示范方。在德州市武城縣開展了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示范,集成組裝了兩套技術模式:一是超高產攻關模式,即“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二是大面積生產模式,即“農機農藝六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上述模式的核心技術是:優良品種、增密種植、條深松免耕、多層施肥。
經專家初步測產,玉米超高產攻關模式畝節約用工5個,增收800元;大面積生產模式畝產超過850公斤,增產150~200公斤,畝節約用工5個,增收600元。
武城縣為民糧棉專業種植合作社社長李慶雙告訴記者:“合作社拿出500畝給專家們做試驗。”李雙慶是種田老把式,“我們合作社種田水平在當地是高的,還有1500畝地是用傳統方法種玉米。”這次他真是見證了科技的力量,“但就是比不上試驗田的產量,一畝差100到200公斤呢,還節約了300多元成本,這一算效益差遠了。”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玉米專家黃長玲說,這兩套種植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簡單,農民容易學,可操作性強,能夠推廣。李慶雙已經和社員們商量過了,明年全社2000畝地都用這個模式種玉米。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介紹,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在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持續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靠單一品種、單項技術,是難以做到的,必須更加重視技術集成。農科院開展的糧食增產綜合技術集成和生產模式研究,具有“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的雙重功能,是高產創建的“升級版”,為國家糧食穩定增產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黃長玲告訴記者,建立高產高效生產模式,綜合技術集成,也是未來玉米生產的必然選擇。如果用這套模式,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種植(約1.8億畝),按大面積推廣畝產增加100公斤計算,相當于多種了3000萬畝夏玉米,多提供1億人一年的口糧。增加的玉米,相當于全球70億人每人多吃15個棒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