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聯盟在新疆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張聚明攝
日前,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暨農業科研院校開展農技推廣座談會在京舉行。這是連續第四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舉行期間召開聯盟工作會議,農業部對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工作的高度重視可見一斑。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更是對創新聯盟的體制機制進行了設計和精心指導,提出很多重點要求。
“聯盟是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重要載體,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大機制創新。”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
聯盟機制有優勢
2017年是聯盟大力探索大力實踐的一年,也是成效顯著的一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唐華俊介紹,一年來,61個專業、產業和區域聯盟共組織300多家單位的近千個團隊,整合各類資金近18億元,開展了技術集成、落地示范、推廣應用、技術服務咨詢等協同創新任務,推動聯盟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比如,現在我國奶業發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就是聯盟工作機制下的一個亮點,與國家一系列奶業政策共同發力,原來點狀的、分散的量變成果在聯盟平臺上聚集放大。
奶是很多嬰幼兒的第一口糧,發展奶業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公益價值無可估量。為此,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領導下,中國農科院牧醫所聯合75 家單位組建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奶業科技創新聯盟。
奶業聯盟相關負責人介紹,進口奶普遍存在運輸距離遠、保質期長或過度加熱問題,導致品質大幅度下降。因此,聯盟提出“優質奶產自本土奶”的理念,研發出“優質乳工程技術體系”,依靠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聯盟平臺形成強大凝聚力。
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1月~10月,我國進口巴氏奶和超高溫瞬時滅菌(UHT)奶同比增長0.6%,結束了2008年以來進口量年均增長70%以上的高速勢頭。
實施優質乳工程的23家示范企業共享優質乳技術成果,優質生鮮奶收購價每千克上漲0.15元,加工用水、電、氣和清潔劑消耗降15%以上,生產的巴氏奶乳鐵蛋白平均含量是進口產品的8倍。
免除科研人員后顧之憂
目前,61個聯盟共有近千家企業參與,其中有37個聯盟是由企業牽頭的。
張桃林表示,要充分發揮企業在聯盟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在新品種培育、新產品開發、新裝備創制、新業態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讓企業優先使用聯盟的科技創新成果,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使企業成為推動聯盟發展的中堅力量。要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
中央近年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出臺了大量含金量高、指導性強的政策法規,破除了制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但各地落實進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少農業科研院校還未出臺具體實施辦法。
“要落實成果轉化政策。要結合單位實際抓緊研究出臺更為明確、更具操作性的規章制度,免除農業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績效考核等方面,抓緊建立分類評價機制,對主要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科研人員,重點考核服務業績和農民滿意度,要讓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專家教授有干頭、有甜頭、有奔頭。”張桃林建議。
為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探路
張桃林透露,聯盟建設運行正以“任務牽引、資源共享、行業協同、市場驅動”作為根本路徑和基本的方法論,重點從三大機制建設上發力。不斷完善共建共享機制,圍繞解決農業信息、種質、設備等科技資源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匯聚各方面的優勢特色資源。
“各聯盟大膽實踐,探索形成了符合聯盟自身特點的運行機制。”唐華俊介紹,除了棉花、奶業等專業聯盟,將產業上中下游創新力量聚合到一起,形成了科研與生產“一體化”運行機制;水稻分子育種、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漁業裝備等聯盟,建立了企業化運行的研究院和社會化服務平臺,形成了“實體化”運行機制;農業大數據、農作物種質資源等專業聯盟,加強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提高各類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整體效益,形成了“共建共享”機制。
比如,正是通過這樣的機制創新,棉花產業聯盟工作取得突破。
針對近年來我國棉花產業面臨的“洋貨入市、國貨入庫”“高等級棉嚴重短缺、低等級棉嚴重過剩”、紡織品國際競爭力下降等突出問題,在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棉花聯盟集結了包括全國棉花“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服裝”等全產業鏈相關優勢單位,以及有關主產棉區地方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等共計208家。
棉花聯盟成立以來,開展了實驗區建設、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生產加工技術指南制定實施、技術培訓與服務、中高端品質棉花訂單生產與原棉試紡等一系列工作,在棉花全產業鏈一體化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明顯突破。
聯盟以中高端品質棉花訂單生產為抓手,大力推行訂單產銷新模式,聯盟有關紡織與生產成員單位在聯盟框架下,實現訂單面積40余萬畝,訂單產量5萬多噸。訂單合同商品棉品質提高1~2 級,訂單棉花加價1500元/噸,單位面積增收100元/畝。聯盟“第一單”示范效應明顯,為生產單位指明了方向,提升了紡織企業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