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為新時期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方向。當前,科技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引擎,在品種培育、高產技術以及農機裝備等方面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仍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應進一步加強協同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建設,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筑牢糧食安全基石。
科技創新保障糧食穩產高產
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4130億斤,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背后是科技發揮著日益強勁的支撐作用,特別是在耕地總量剛性約束凸顯的情況下,科技創新成為糧食穩產高產的重要保障。
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萍家褲B透到地種水肥藥全要素、耕種管收各環節,成為興糧穩產的關鍵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逐步構建了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等關鍵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育種體系,培育出具備高產、優質、抗病、抗逆、廣適等特性的新品種,顯著提高了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其中小麥超過50%。中國種保障了中國糧,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的歷史性轉變,正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邁進。
第二,各地集成創新了水稻側深施肥、小麥寬幅精播、玉米密植滴灌、大豆大壟密植等一批高產技術模式,示范點平均增產都在10%以上。隨著精準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等多項技術集成和大面積推廣,糧食產量將進一步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通過“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雙向發力,打開了糧食新的增產空間。此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應用,促進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了糧食生產效率,展示了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第三,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現已超過11億千瓦,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7.81%、91.67%和88.03%。我國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達到220萬臺,植保無人機保有量25.1萬架。3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12公斤/秒喂入量谷物聯合收獲機等大馬力農機市場占有率已超國外機型,6—15度丘陵山地拖拉機、山地玉米播種機等靈活精準作業的丘陵適用小農機成功部署一線。農機裝備在耕種管收各環節廣泛應用以及農機社會化服務持續發展,大幅減少人力、物力和資源消耗,在確保糧食生產穩產增產、節本增效的同時,推動了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使糧食安全基礎更加牢固。
三方面發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與此同時,還應看到,我國農業科技基礎性前沿性研究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人才支撐不強、機制有待完善。當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極端氣象災害頻發重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多重挑戰。強化科技支撐成為確保糧食自給自足、抵御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建議從以下三方面發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一是抓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強化重點突破。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聚焦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瓶頸,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平臺,整合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等多方優質資源和優秀人才,形成跨領域、跨學科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聚力攻關“卡脖子”難題,確保種源自主可控,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二是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有效賦能。要堅持以用促研發,以用促轉化。一方面,緊密圍繞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明確研發導向,凝練出接地氣的科研項目,產出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實現創新鏈好技術到產業鏈好應用之間的轉化,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開展科技成果征集、篩選、發布以及技術供需對接等服務,推動科技與農業產業有效結合。同時,推進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服務企業等市場化服務力量參與農技推廣,用好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等服務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落實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將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有效賦能國家糧食安全。
三是抓人才隊伍梯隊建設,強化動力保障。以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為目標,構建戰略科學家、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為主體的多層次、立體化的農業科技人才梯隊。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的選拔、培養、評價、激勵和流動機制,制定相關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服務保障措施,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動力,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須把“藏糧于技”“授農于技”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