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示范的樓房母豬場 北京畜牧獸醫所供圖
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和生豬養殖第一大國,生豬年出欄量約7億頭,養殖量占世界生豬總養殖量56.6%,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8%,2017年豬肉消費占總肉類消費的62%。可以說,生豬生產事關“三農”發展、群眾生活和物價穩定,近期豬肉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引起社會關注。生豬產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系著老百姓的餐桌,也關系著我國生豬養殖業的未來。
雖大不強
“我國雖然是生豬養殖大國,卻不是強國,并且與世界先進生豬產業水平有較大差距。”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張宏福的分析,我國生豬養殖業“雖大不強”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疫病風險高,“養防結合、養重于防”“少用藥、慎用苗”的健康養殖理念貫徹不夠。張宏福分析稱,“切斷感染病毒途徑,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才是最有效的防控。”
其次,我國生豬產業發展面臨飼料主原料資源缺口大、環境壓力加大、飼料霉菌毒素超標、加工環節技術水平落后等問題。
最后,生豬養殖相關科研與產業結合度不夠緊密,表現在各學科、專業的單項、碎片化技術成果多,而生產急需的貫穿養殖系統全過程學科的成套技術模式發力不夠。
2018年,非洲豬瘟在我國暴發,暴露出很多生豬產業發展弊病,動物疫情的管理、預防、控制等不到位給生豬養殖業帶來了巨大損失。
在張宏福看來,我國生豬養殖產業鏈的產業布局不夠合理,生豬的跨區域運輸非常普遍。“國人喜吃新鮮肉的消費方式加大了生物防控難度。”張宏福表示,除此之外,在政策和產業利潤方面,由于屠宰場污染較嚴重、屠宰規模大才能盈利等特點,集中屠宰點成為產業布局的選擇。
“我國生豬養殖業設備、工藝、養殖條件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張宏福提示,養豬場應當對豬舍小環境高度重視,“生豬養殖由于密度高,對養殖環境的要求更高、更科學”。
倡導綠色健康養殖技術
我國生豬產業發展正處在規模化發展起步加速階段,亟須通過提升生豬養殖業整體技術水平,加快養殖專業化進程,促進生豬規模化養殖的擴大和養殖模式標準化、智能化,加快建立起綠色、健康、高效的現代化生豬產業體系。
“綠色健康的生豬養殖需要豬群健康、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優質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五個要素相結合。”張宏福強調。
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專門設立了“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中國農業科學院15個相關優勢創新團隊參加,同時吸納5個地方研究所、4所大學和23家國內優勢企業專家團隊和科研成果,開展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協同創新。
據張宏福介紹,該項目已經推出涵蓋生豬全產業鏈主要環節的21項實用技術成果,包括批次化生產、生豬全周期精準營養與飼料配制、精準飼喂、無抗飼料與飼養、高效與智能化管理、豬場生物安全管理與疾病防控、節能設施工藝、營養減排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屠宰加工與品牌豬肉等方面。
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志平介紹,項目整合了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沼氣科學研究所等幾個所的科研成果,以沼氣沼液高效利用這一技術作為紐帶,綜合集成豬糞尿綜合減排、沼液深度處理及利用、畜禽糞便堆肥通風和攪拌聯合調控等先進技術以及固體有機肥撒施機等先進農用機械設備。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龍超介紹,生豬批次化生產技術針對日益增長的專業化、規模化養豬生產需求,利用藥物分批次控制后備母豬的同期發情進入批次化生產流程,解決豬場工作無規律、豬群整齊度差、疫病防控風險大的問題,大幅提升豬場管理水平,降低生物安全防控難度,從而最大化產能和改善豬群健康。
政產學研用齊發力
張宏福表示,科技創新成果要適應行業發展,才能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為此,農業科研提檔升級要“實”。“科技創新成果不能僅僅滿足于或停留在發表幾篇論文、在實驗室作幾個演示,或只在少數部門得到應用,要盡其可能地向企業、行業和社會擴散。”
農業科技創新要 “實”,就是要農業科研工作者更“接地氣”。如何將科技成果社會化,更及時高效地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則需要科學家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真正走到一線現場去,更為“接地氣”地同實際生產進行對接,推動行業發展創新。
“回首我國生豬養殖業幾十年來的發展,凡是講科學、投入豬場建設,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的企業都發展起來了;凡是依賴用藥、不注重內部管理和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企業都被淘汰了。”張宏福強調,企業也要主動對接相關研究機構,不斷提升自身的綠色健康養殖能力。
“把政產學研用的手緊緊連在一起,政府發揮好協調、引領和帶動作用,科研機構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最終便于企業以創新為驅動,提質增效,達到互利共贏。”張宏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