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食用豆種類多、種植范圍廣、生產用種混雜、產量偏低、適應范圍狹窄、抗病蟲能力差等特點,近年來,我國育種家選育出了一批多抗專用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與生態效益。”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須珍在“十二五”工作總結中這樣說道。
當前,我國食用豆產業已發展到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在新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成效顯著,培育出抗豆象綠豆、抗枯萎病小豆、抗白粉病豌豆、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普通菜豆等一批新品種,實現了我國食用豆品種的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60%以上。
程須珍介紹,“十二五”期間,以傳統手段為主,輔助現代育種技術,篩選出了60個適宜我國不同產區(東北、華北、西北、南方)種植的多抗專用品種,解決了主產區食用豆品種混雜、產量低、抗性差等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幅員遼闊的東北地區,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都離不開機械化。程須珍告訴記者,經3組體系聯合鑒定試驗,篩選出了龍蕓豆5號、白綠8號、白紅3號等東北出口專用及機械化生產品種8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龍蕓豆5號。”程須珍說,“符合當前蕓豆出口標準和機械化生產的要求,已成為我國蕓豆產業化生產的首選品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品種已示范推廣210多萬畝,生產商品糧36萬噸,增收6500萬元,有效緩解了蕓豆品種老化、退化嚴重、產量低、病害嚴重、商品質量差等問題,提升了我國蕓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在連茬耕種現象突出的華北地區,抗病蟲、間作套種品種自然是選育方向。于是,經過多年培育,4個棉田套種綠豆品種冀綠7號、冀綠11號、中綠10號、晉綠豆6號;8個玉米間套種綠豆品種中綠5號、中綠10號、中綠11號、冀綠7號、冀綠10號、保942、安07-2、濰綠2117;5個玉米間套種小豆品種保紅947、冀紅9218、晉小豆5號、中紅5號、中紅10號成功選育并推廣種植。
其中,保紅947早熟、株型直立、抗倒伏,粒大、粒色鮮艷,耐病,超廣適,在國家區試中春夏播組產量均居第一位,平均畝產約120公斤,適合在中高水肥地塊種植。2006年通過國家小宗糧豆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并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四川、北京、江蘇等地大面積推廣利用。
在貧瘠干旱的西北土壤中,15個抗旱耐瘠品種應運而生。有耐旱綠豆中綠5號、中綠10號、中綠9號、冀綠7號、濰綠5號;有耐旱蠶豆青海13號、臨蠶6號;耐旱豌豆草原224、草原23號、定豌7號、隴豌1號;耐瘠蠶豆青蠶14號、臨蠶6號;耐瘠豌豆定豌6號、草原25號。
程須珍介紹,隴豌1號于2014年被列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業適用品種,將甘肅豌豆主產區由中部干旱產區擴大到中部灌區和河西灌溉區,解決了我國西北地區水地輪作套種豌豆品種缺乏的問題,緩解了中部豌豆產區根腐病及我國西南秋播區白粉病突出的問題。
在土地資源更為珍稀的南方主產區,除了要選育抗病蟲及耐冷品種,對食用豆不與糧食爭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鳳豆6號、云豆早7、云豆95、云豆147等8個稻茬免耕及間套種蠶豆品種;云豌4號、云豌8號、云豌18號等8個稻茬免耕及間套種豌豆品種;中綠5號、冀綠7號、冀綠10號、冀綠11號等5個間套種綠豆品種的育成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鳳豆6號屬優質糧菜兼用型蠶豆新品種,適應云南省蠶豆主產區1600米~2300米范圍作正季蠶豆種植和2000米~2700米范圍的山區半山區作反季鮮食蠶豆種植,具有抗倒、抗寒、耐漬性較好,中抗銹病,輕感赤斑病等特性,適于中上等肥力田種植。目前,該品種已經在大理州和昆明市示范推廣144.12萬畝。
同時,云豆早7特早熟糧菜兼用型蠶豆新品種,作為早秋鮮銷生產,一方面與玉米、煙草能夠及時輪作倒插,有效加強土地利用效率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其早熟特性能夠在蠶豆大田過程中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流行時收獲完畢,有效回避病蟲害影響;同時,該品種較其他品種提早上市15天~20天,帶來的銷售單價較正常上市品種高出3倍~5倍,對蠶豆的高效種植有積極促進作用。
記者手記
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在品種結構調整方面,要因地制宜發展食用大豆、薯類和雜糧雜豆等。這對于食用豆來說,正是乘風而上的大好時機。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多抗專用、宜機械化食用豆已在多地推廣。
在采訪中,程須珍告訴記者,目前,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共收集引進國內外種質資源3500余份,系統評價3萬余份;配置雜交組合5000余個,評選出432份綜合農藝性狀抗性突出的優異種質,獲得17個優良品系。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字背后,是專家們夜以繼日的堅守,豐富了我國食用豆種質資源寶庫,填補了抗性基因資源空白,是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儲備。
比如,以往北方一些農牧交錯區種植玉米,但由于氣候條件等制約因素,種植戶收益并不理想。
程須珍提到的青海13號就是一個耐寒性強的蠶豆品種,不妨“取蠶豆之長補玉米之短”,把品種結構調一調,或有理想的效果。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