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月16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23年工作會議上獲悉,2022年,中國農科院科技服務穩產保供有力有效,建立了常態化體系化科技服務新機制,組建小麥、水稻等6個產業專家團,打造專家工作站和“田間課堂”,組織開展奪夏糧、秋糧豐收和油菜擴增等專項行動,千名專家常態化指導一線生產,在主產區開展油菜、蔬菜、人居環境等20個領域的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集成先進實用技術209項,建設示范基地167個,示范面積169萬畝,科技幫扶160個重點縣,持續打造11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范縣,78名科技特派員對口幫扶42個縣、19類產業。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在工作報告中介紹,過去一年,中國農科院重大科技立項喜獲豐收。國家科技計劃立項再創佳績。全院新增國家科技計劃629項,同比增加34%,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1項,同比增加60%。成功申報11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和3項生物育種重大專項。科學基金再上新臺階。新增自然科學基金346項、社會科學基金8項,直接經費1.79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優青項目7項。啟動實施創新工程“躍升計劃”。突出國家隊使命,落實78項任務清單,穩定支持330個創新團隊,組織開展長周期、非共識、應急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
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2022年,中國農科院發表科技論文7734篇,在Nature、Science主刊上發表論文4篇,在水稻高產基因挖掘、馬鈴薯遺傳多樣性、番茄遺傳變異、幾丁質定向生物合成等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發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成果。實施強種、沃田、增糧、智機等科技行動,獲省部級獎勵33項,其中一等獎14項。“中油雜501 ”刷新我國冬油菜單產和含油量紀錄,“華西牛”成為我國首個自主育成的肉牛新品種,“羊小反芻獸疫病毒抗體檢測試紙”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聚焦耕地要害問題,突出融合創新,加強黑土地健康培育;突出以種適地,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農業長期因子觀測體系構建邁出堅實一步。圍繞農業資源、生態、生物安全、微觀經濟及人居環境等五大領域,初步構建“數據總平臺—區域中心—觀測站”三級觀測網絡體系。牽頭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相關工作,開發應用全國土壤數據庫。學科體系全面重塑。新增“農業基礎前沿”和“農業微生物”學科集群,重構“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和“農業裝備工程與農業信息”學科集群,形成“ 11大學科集群、58個學科領域、282個重點方向”的全新學科體系。
科技創新條件能力水平持續提升,重大平臺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牽頭建設水稻、蔬菜、作物基因資源等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畜禽生物育種等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占全國農業領域的40%。積極參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建設,正式組建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業大科學設施建設梯次推進。國家作物種質庫投入使用。北方水稻中心、海外農業中心、南繁表型設施基本建成,種業創新中心和農業基因組學中心加快建設;畜禽種質庫、深圳國際食品中心、作物基因編輯與表型鑒定中心、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穩步推進。區域中心基本建設步伐加快。成都中心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南繁院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西部中心昌吉、喀什、巴州基地以及農業生物安全中心西北分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
吳孔明表示,2023年,中國農科院將重點加快推進六大領域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工程“躍升計劃”,圍繞重點領域,聚集優勢力量,開展集中攻關。加快建立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機制。重塑管理體系,持續推進6個重點領域全面建立“雙總制”;加快重大任務管理機構建設,強化重大任務的組織實施、日常管理、資源調度和綜合協調。強化種業創新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鑒定利用,挖掘重大價值基因,培育優異新品種,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選育南方多熟制作物新品種,加快畜禽良種化和大動物品種國產化,加快實現重要種源自主可控。強化耕地保護利用科技創新,在“護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上下功夫,突破關鍵技術,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打造示范樣板。強化農機裝備補短板,聚焦糧食裝備智能化、棉油裝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薄弱環節和區域生產裝備全面化,研發新型農業設施裝備,推進戈壁設施農業試點,構建適應國情農情的農機裝備體系。強化農業生物安全研究,系統開展外來物種入侵、植物病蟲草害、畜禽疫病、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等風險因素的監測預警、快速檢測、綜合防控和戰略研究。強化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供給,圍繞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投入品科學使用、產地環境清潔等,研發推廣綠色低碳種養技術和產品。強化鄉村發展科技支撐,研發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技術,研究數字鄉村治理和鄉村科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