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均GDP提高,居民膳食持續升級,未來中國將大幅增加動物性食品和油脂類需求,主食需求明顯下降,肉類食用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表示,當前中國居民食物消費正由主食型向“糧肉菜果魚”多元化消費模式轉變,膳食結構將更加注重營養健康。
“民以食為天”。加快大食物觀視域下未來中國食物供需結構研判與調整優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必要性、緊迫性、現實性和長期性。報告聚焦面向2035、2050年的中國食物供需適配方案,從可變收入彈性和理想膳食兩個維度科學研判未來中國食物需求結構,進而探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重要農產品飼料糧進口格局優化方案與措施。
報告顯示,假定中國食物需求結構變化符合世界一般規律,也就是,隨著人均GDP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在滿足基本需求后吃得越來越好的情景下,為滿足居民食物消費需求,中國飼料糧缺口將持續拉大,未來應持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多措并舉挖潛大豆潛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進畜禽水產高質量發展。
若持續普及健康膳食模式,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居民健康膳食轉型,中國豆類、奶類、水產品等優質蛋白和蔬菜的人均食用需求將大幅提高,主食、肉類和油脂需求將明顯降低。在此情景下,為滿足居民食物消費需求,中國飼料糧缺口將逐步收窄,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推進奶業和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報告發現,到2050年,由于居民食物需求結構向營養健康轉型,中國可調減口糧播種面積和肉蛋類產能,肉類產量可調減28%,其中,豬肉產量可減至4002萬噸;雞蛋產量調減10%,減至2720萬噸。但需大幅提高乳制品和水產品等優質蛋白來源供給產量,牛奶和水產品產量均需增幅一倍以上,分別增產至10453萬噸和15100萬噸,這將大幅提升蛋白飼料消費需求。
報告建議,中國需持續做好居民食物需求變動監測,加快構建營養導向型的食物供給體系,適時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降低大豆進口依存度。綜合研判國內飼料糧缺口,持續調整優化主要飼料糧進口格局,降低大豆等蛋白飼料原糧進口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