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抗蟲與毒性 保護與破壞
連接網絡,搜索“轉基因”一詞,各種擔憂內容會躍然網上。當今世界,恐怕再沒有幾個科技詞匯,像轉基因這樣令人關注。
一方面,轉基因作物給人類健康與環境帶來了巨大收益。它大規模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并減少了消費者在食品消費過程中面臨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它是否安全在全球引起廣泛的爭論。
首先便是毒性問題,有質疑認為,轉基因生物除能對害蟲和病菌產生對抗作用外,有可能與侵染該植物的其他病菌重組,產生新病菌。法國科學家還聲稱發現食用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的損害。但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卻認為該研究的統計方法缺乏科學性。有學者認為,轉基因作物替代傳統作物品種可能打破已有的生態平衡,破壞生物多樣性。相反的觀點則認為,轉基因作物有利于減少農藥使用,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質疑者還擔心轉基因水稻在我國大面積種植后,由于我國的耕作模式具有分散化特點,可能出現管理和監控困難,導致轉基因水稻“出現在不適合種植的地方,污染當地農作物”。支持者則認為,轉基因作物能夠明顯減輕病蟲害危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這些關注與辯論的背后,孰是孰非,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16年間尚未發現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
科技日報:在轉基因農作物發展歷史上,有沒有一些失敗的案例?這些失敗的例子有沒有造成一些不良影響,那么采取了哪些舉措?
萬建民(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迄今為止,全球有29個國家種植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種植面積、作物種類、加工食物種類和食用人群逐年擴大。全世界每年有上億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2011年種植面積達到1.6億公頃,每年數億人群食用轉基因食品,其中美國市場70%的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由于各國實施了規范管理和科學評價,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首次實現商品化種植以來,16年間尚未發現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
科技日報:有質疑的聲音說,在水稻中引入抗蟲基因,分泌出Bt毒蛋白,蟲子食用后會被毒死,人類長期食用也會有危害。這種質疑是否科學,抗蟲基因是否對人體有害?
萬建民:轉基因水稻中的Bt殺蟲晶體蛋白具有高效專一性,僅與鱗翅目害蟲腸壁上皮細胞的專門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道細胞麻痹,使害蟲無法進食而餓死。
由于鱗翅目害蟲的腸道細胞上含有這種蛋白質的結合位點,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這種蛋白質的結合位點,因此這種蛋白對于哺乳動物是安全的,人類長期食用是沒有危害的,大量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科技日報:在農藥方面,轉基因農作物能減少多少用量?會不會造成其他昆蟲的猖獗?
萬建民:據ISAAA研究表明,種植抗蟲轉基因作物可以使農藥用量減少50%以上,大大減輕環境污染。例如,2011年,印度Bt棉花種植面積創歷史新高,達到1060萬公頃,占1210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的88%。主要的受益人是700萬農民,人均種植了1.5公頃的Bt棉。2002年至2010年間,印度農民種植Bt棉花增收94億美元,2010年一年就增加了25億美元收入。
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的種植經驗表明,將抗蟲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原作物按適當比例進行分區域種植,以非轉基因作物充當“避難所”,可以有效減少昆蟲耐受性的產生。同時使用Bt殺蟲基因和其他類型的抗蟲基因,可以使作物具有更廣的抗蟲譜和更強的抗蟲效力,能有效地延緩昆蟲抗性的產生。
“關于轉基因農作物對人體的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的報道是不科學的”
科技日報: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出產的轉基因玉米,對人體的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轉基因玉米用在小白鼠身上,發現它的免疫系統會受到傷害。2009年12月22日,法國生物技術委員會最終宣布轉基因玉米“弊大于利”。這些報道和推測是否屬實?轉基因的玉米、大豆是否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有人說轉基因玉米毒性太強破壞人類的解毒系統,如肝臟與腎臟,這是否科學?
萬建民:上述報道、推測和說法都是不科學的,沒有科學研究根據。
2007年,法國分子內分泌研究者Seralini及其同事在沒有開展獨立試驗研究的情況下,僅僅根據對孟山都公司轉抗蟲基因玉米的原始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實驗鼠在食用轉基因玉米后免疫系統受到了一定程度不良影響的結果。當時,一些科學家和監管機構就指出該分析結果存在著大量的錯誤和缺陷。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學及統計學專家組成同行評議組,對 Seralini等人的研究展開復審和評價,認為Seralini等人對孟山都公司原始實驗數據的重新分析,并沒有產生有意義的新數據來表明轉基因玉米在三個月的實驗鼠喂食研究中導致了不良副作用。
2009年,Seralini及其同事再次把歐盟轉引的美國孟山都公司的實驗數據重新做了一個粗淺的統計分析,指出飼喂轉基因玉米,對實驗鼠肝腎生化指標產生了影響。文章發表后,再次受到了監管機構及同行科學家的批評。法國生物技術高級咨詢委員會指出,Seralini及其同事發表的論文中僅列出了數據的差異,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此外,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局調查分析也指出,Seralini等人論文數據的統計結果與組織病理學、組織化學等方面的相關數據之間缺乏一致性,且沒能給予合理解釋。該機構認為,喂食轉基因玉米后實驗鼠表現出的差異性是符合常態的。質疑Seralini等人的實驗結果仍然和2007年的文章一樣,不是建立在親自對老鼠進行獨立實驗的基礎之上,文中進行統計分析的數據,仍然是借用來源自孟山都公司之前的實驗,僅僅是對數據選擇了不合適的、不被同行使用的統計方法作了重新分析。因此結果和結論都是不科學的。
科技日報:有質疑聲音認為,轉基因作物替代傳統作物品種可能打破已有的生態平衡,破壞生物多樣性。同時質疑者還擔心轉基因水稻在我國大面積種植后,由于我國的耕作模式具有分散化特點,可能出現管理和監控困難,導致轉基因水稻“出現在不適合種植的地方,污染當地農作物”。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萬建民:轉基因作物十余年的種植經驗表明,轉基因作物不會對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相反,由于可以大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還會給保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益處。水稻是嚴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它的花粉很難傳播到其它植株上,而且由于物種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也就是說水稻的花粉不會讓玉米受精結實,是不可能污染其它農作物的。我國針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評價和種植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在管理的法律體系上是健全的,轉基因作物獲得種植許可時,會對其種植區域進行明確的界定和監管。同時,品種本身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一個地方的優良品種拿到另外一個地方種未必能獲得好收成,農民也不會冒風險種植,不會導致“出現在不適合種植的地方,污染當地農作物”的情況。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