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本報邀請3位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主持人: 本報記者 李 哲 張 雪 常 理
嘉 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楊得瑞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馬義兵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 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根本上還是發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環境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均衡發展和充分發展來解決
主持人:十九大報告對環境問題的現狀、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路徑的重要判斷和論證,對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請您談談“綠色發展”戰略應如何定位?
常紀文:國家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必須基于社會的主要矛盾。矛盾定位如不符合實際,行動戰略及其部署就會出現偏差。十九大報告實事求是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形成了新的發展階段下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社會矛盾的一個綜合判斷。我認為,這一重大論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對生態環境美好的期盼;二是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根本上還是發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三是環境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均衡發展和充分發展來解決。
針對人民的需要,十九大報告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針對國家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無論是美好生活還是美麗中國,都包括了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考量??梢?,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麗中國的建設已經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各界共同奮斗的目標。
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只有定好位,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緊缺作為全國上上下下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生態文明的建設和改革工作,才能得到全面的部署和推進。
以長效機制促人水和諧
◎ 無論是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還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保護水資源,都需要把制度執行好,構建起長效機制
主持人:十九大報告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作了戰略部署,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好水資源?水生態如何保護和修復?請談談您的看法。
楊得瑞: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要。水生態系統承擔著保障人類生存發展、傳承文明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等多重功能。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任重道遠。
我認為,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的水環境、水生態出現了許多可喜變化,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通過控制經濟社會用水總量,把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區域發展的剛性約束,為生態留下更多的水資源;把強化節水作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提出限制納污總量要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逐步提高,水質得到改善;江河治理中,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設清潔小流域,涵養水源。
盡管如此,我國的水問題依然突出,治水工作依然不敢有絲毫松懈。比如,當前水資源短缺還制約著很多地區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河流的水污染問題還很突出。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是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還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保護水資源,都需要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執行好,落實好,構建起水資源和河湖管理保護的長效機制。
未來,要以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和切入點,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從源頭上解決水短缺、水浪費、水污染問題。目前,正在推行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成效顯著,應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約束性、控制性和先導性作用,利用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倒逼機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逐步形成人水和諧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土壤污染“把脈開方”
◎ 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針對土壤污染成因,要從污染源入手加以治理
主持人: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食品生產的重要場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和快速推進,土壤污染案件時有發生,某些地區還相當嚴重。目前我國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對土壤污染實行有效管控和修復?
馬義兵: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往往要通過土壤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土壤環境風險評估才能確定。而且,由于重金屬難以降解,導致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不可逆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提高污染排放標準。這些都是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大舉措。
從目前治理情況看,我國農田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大氣途徑進入我國農田的重金屬量基本穩定,通過畜禽糞便和有機肥進入我國農田的重金屬量呈現下降趨勢。比如,重金屬鎘通過畜禽糞便途徑每年進入農田量,從2006年以前的700多噸降到150噸左右。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我國南方地區稻米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項目,共有7個研究所、11個團隊加入到協同攻關中來,對選種、種植、加工全過程實行綜合治理,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團隊發現,長株潭地區大氣沉降、灌溉水、土壤酸化、重金屬鎘背景值偏高、不合理種植等因素是造成該區域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對于如何治理,我認為,要把污染源減下來。同時,要對土壤實行風險分級評估,適宜安全生產的污染區,可以通過低吸收品種,合理灌溉,調節土壤酸度以及其他農藝措施,達到生產合格稻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