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何燁
今年汛期,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了持續降雨,很多農田受到損毀,地里正在生長的糧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作為我國農業科研力量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立刻派出了科研隊伍,在調查災情的同時,為災區農民恢復生產出謀劃策。
6月21日,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防災減災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茂松研究員帶領著第一小分隊來到了湖南省株洲縣龍船鎮石龍村,這里地勢低洼,是這次湖南省受災較嚴重地區。小分隊到達后,首先對災情進行了研判。
“我們了解到,河水已經漫過河堤,很多稻子已經在水里浸泡了5天以上,退水以后可以看到,葉片上都是泥,大塊的泥沙、石沙把稻子都埋起來了,倒伏現象很嚴重。”李茂松說,通過了解了災情和田間的實情,李茂松團隊決定根據不同受災程度,精準診斷,分類指導。根系活力好的中稻,他們建議采用“洪水再生稻技術”,留好茬口,到今年10月就可以收獲,“這樣可以將受災后畝產200斤的產量提高到600~800斤,減少農民的損失。”對于還處于生長初期的早稻,李茂松指導當地的農技員和農民進行清淤、洗苗,后期做好養分管理,估計產量不會差。就這樣,田間指導變成了一場技術示范的現場會,當地和附近的農民、種糧大戶都來聽聽專家的指導意見。
離開湖南省,6月25日李茂松一行又趕赴四川簡陽查看災情。與湖南省不同,四川的丘陵地區使得受災情況更加復雜。“我們根據地勢的高低大概分為三個層次,地勢最低的地區,往往是玉米、豆類、紅薯等旱地作物,本身就不耐淹,在水中浸泡5天以上,只能全部毀種。地勢高一點的地區,我們會告訴農民趁晴好天氣排水,后期少肥管理,估計減產程度不大。而地勢再高的地區,水分充足導致通透性差,我們就建議減小植株密度,讓作物充分吸收陽光。”
在自然災害面前,只有科學準確的判斷災情,并及時指導,才能讓農民不至于在災害面前無能為力,“科學研判,精準施策,分類指導是我們處理突發性自然災害的主要指導思想。”李茂松說。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