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要批發市場每公斤白條豬肉均價27.43元,北京新發地白條豬批發價每斤11.5元,上一次能30元錢以內買到一斤豬肉,還得是兩年前。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自今年一月以來,白條豬肉批發交易價格已經連跌四個月,這輪由2019年非洲豬瘟疫情加劇的“超級豬周期”算是結束了嗎?“目前豬價仍處于下跌階段,不過目前還不是周期最低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認為,如果以豬肉價格低點和高點定義豬周期的始末,豬周期的上漲周期在2020年三季度末已經結束,當前豬肉和生豬價格盡管仍處于下跌通道,但生豬價格已經接近生豬盈虧平衡線,且并未達到供給寬松狀態,這也意味著后續豬價下跌空間將非常有限。
豬價連跌4個月 接近兩年前同期水平
“一個肘子兩斤半,算您29塊5。”5月27日,在北京豐臺區東鐵匠營附近的一家菜店里,買菜的市民不緊不慢地和商販砍價,想把零頭抹去。商販不情不愿,“豬肉降這么多了,您就別砍這幾毛錢了。”當日,商家標售的每斤五花肉的價格為27.8元,每斤前肘的價格是11.9,上一次豬肉買到這個價,大約是在2019的6月份。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整個2020年,白條豬肉批發價格一直在每公斤40元-50元之間震蕩,轉過年來的今年一月,每公斤豬肉價格仍維持在46.71元,但過了一月,價格便一路下行,截至兩周前,豬肉價格已經跌破30元,連續4個月下跌。
豬肉價格波動并非是前所未見的,但這一輪豬肉價格的變化確實得到了最多的關注。
自90年代以來,生豬價格每三到四年會出現一次周期性波動,這是大宗商品都存在的經濟現象,業內將其稱之為“豬周期”。事實上,上一輪豬周期是在2015年3月開始的,而因為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提前了豬周期的到來,使得豬周期變得格外漫長,并創下了本輪豬周期的漲幅之最,因此,這一輪的豬周期,又被專家們稱作“超級豬周期”。
豬價尚未回落到周期最低點
在專家們看來,本輪豬周期的起始時間應從2018年5月,豬肉價格開始上漲算起,“直到2020年的8月,這都是豬肉價格在逐漸上漲的階段,盡管過程有一些起伏,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當年過了8月份,價格便開始出現回落了。”
“當然,下跌周期中,也會出現季節性的波動。”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在產能恢復到常態的大前提下,盡管會隨季節性出欄量變化出現短期反彈,但不具備扭轉豬價下行趨勢的條件。
朱增勇介紹,豬周期的價格低點一般位于成本線下20%左右的階段,依照目前的數據來看,在連跌4個月后,豬肉價格仍處于下跌周期內,還未觸及周期低點。不過朱增勇也表示,未來后期下降的空間并不會太大。
規模化水平提升“拉長”豬周期
“豬周期一般持續三年,2007年以前,我國經歷的豬周期都相對穩定,價格規律基本上漲一年、穩一年、跌一年。”提到造成本輪“超級豬周期”的原因,朱增勇談到,豬肉作為一種農產品,有其本身的周期性和行情規律,不過在2007年之后,由于受到多元化的因素的影響,國內的豬周期開始被拉長。
朱增勇首先提到的是規模化養殖對于豬周期的“加持”。“2007年以前,這個產業里散戶和中小規模體量的經營者是主力,后期隨著散戶小戶退出,中等規模的養殖者壯大、龍頭企業成為養殖主體,生產穩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朱增勇說,這是規模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標志,表現在豬周期里,就是對豬周期的拉長。
他進一步解釋,曾經豬周期時間短,是因為以中小散戶為主體的經營者對于市場價格反應敏感,生產上的快速調整會迅速影響到市場,而大規模的養殖主體面對市場價格變動,即便調整生產安排,也都會以穩為主,生產調整作用到市場的時間也因此被橫向拉長,“規模化提升的結果,是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慢慢趨于平穩。”朱增勇談到,如所有農產品受季節變動影響一樣,豬周期本身并不是個“問題”,“豬肉價格的劇烈波動,不是豬周期本身帶來的,而是疫病等因素導致生豬產能短期內快速大幅下降以及豬價上漲時信息不對稱下養殖主體非理性補欄、盲目擴產導致產能增長過快導致的。”
多元化問題加劇本輪豬周期價格波動
“價格的大波動是多元化問題疊加造成。”朱增勇說,相對于規模化生產帶來的生產穩定性提升的影響,疫病、環保政策、豬肉過量進口問題等原因則使得本輪豬周期的價格起落幅度加劇。
首先,疫病是導致生豬產能下降的直接原因。“一旦商品化畜禽的商品化率提升后,重大疫病的發生率就會提升。”朱增勇提到,在高養殖密度的前提下,從外部引進的生豬,的確會帶來疫病傳播的風險,包括在非洲豬瘟以前,藍耳病、流行性腹瀉,都能直接影響生產,導致生產短期內快速下降。
“再有就是環保政策變化。當我們的規模化養殖量到達一定水平后,環境問題是遲早要被重視和解決的。”事實上,在五六年前,地方機械化地“一刀切”執行環保政策,也致使特別是南方,大量豬場關停,生豬產能短期內大幅下降。
同時,朱增勇還提到了豬肉貿易給國內市場帶來的沖擊。他表示,在此前的2013年和2014年我國生豬產能階段性過剩的狀態下,進口量較高,也導致了豬肉下跌周期拉長,豬價長期低迷。多方因素疊加,使前期散戶在面臨疫情、政策變動后加快退出速度,“這個速度高于了規模化水平短期內提升的養殖能力,也加劇了豬周期內豬價波動的幅度。2020年我國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出欄比重已經達到了57%,生產穩定性已經明顯提升,非洲豬瘟的有效防控、養殖成本管理的可控、生豬生產科學合理的決策以及豬肉進口的適度等方面將會影響本輪豬周期后半階段的豬價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