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瞿劍)15日在京開幕的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用三大板塊和一組數據,對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作了解析。
李家洋透露,2015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標志著中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他列舉以下一組數據: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示范,使農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減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個等級、綜合生產能力提高20%以上。
李家洋著重從三大板塊來說明中國農業科技的顯著進步。
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構建功能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研究平臺,解析了多種重要農作物產量、品質、抗性等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促進了品種改良方法和理論進步;建立作物生長發育、器官形態建成、器官間物質分配及產量形成的數字模型,促進了數字農業技術發展;解析先導發現、新靶標和潛在靶標設計、活化活性成分形成機理,促進了生物藥物創制。
產業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全基因組選擇育種芯片、細胞工程和生物育種信息平臺的構建,全面帶動了現代種業發展;突破農業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形成了重大動植物疫病,綠色防控新模式;創制出一系列新型緩控釋肥料,支撐中國成為世界緩釋肥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大型聯合收割機、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等智能化技術,推進了農機裝備產業進步;大宗及特色農產品高效提取與工業化連續分離、綠色低能耗干燥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驅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突破無線傳感網與云通信、智能化信息處理與云計算等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構建了主要農產品質量全程跟蹤與溯源技術體系。
技術創新大幅度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建立作物節水高產優質用水理論與方法,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區節水農業技術與裝備等綜合技術體系,農作物秸稈成型燃料技術、合成生物質裂解油技術、沼氣技術等實現規模化應用,南方丘陵區稻草秸稈易地覆蓋技術模式,使旱坡地水土流失量減少70%、土壤生產力提高20%。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