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肉蛋奶是百姓“菜籃子”的重要品種,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的品質和總量需求也越來越高。良種作為畜牧業的源頭,決定了產業鏈的質量和效率,是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中的關鍵環節。中央提出要大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其中,畜禽種業就是重要的一仗。
中國農科院26日通報,目前,我國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科學家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種,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那么,哪些畜禽品種取得了突破?還有哪些“卡脖子”的地方?畜禽種業的翻身仗該怎么打?
說到鴨肉,北京烤鴨首屈一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此前,你所吃的北京烤鴨都是“填鴨”。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助理、水禽育種與營養創新團隊首席周正奎介紹,長期以來,北京烤鴨為保持較高的皮脂率,采取“填鴨”的飼養方式。周正奎:“北京烤鴨明清時期就開始盛行,在當時的品種和養殖條件下,鴨的皮下脂肪達不到烤炙的要求,烤出來的肉柴不好吃。而且當時沒有配合飼料,說白了當時鴨的營養跟不上,又要用這種烹飪的方式,只能填鴨。”
填鴨的飼養方式對鴨子本身相對殘忍。北京牧醫所水禽育種專家侯水生研究員針對這個問題,從育種和營養兩個層面著手,培育了免填的“Z型北京鴨”新品種,解決了動物福利問題。周正奎:“打個比方,有的人容易肥胖,有的人天生身材苗條。對于鴨子來說,我們就要把肥胖個體留下來,再給它營養全面且充足的飼料,那么脂肪沉積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這樣就實現了北京烤鴨不再填飼了。”
此外,此前來自英國的櫻桃谷鴨占領了我國肉鴨市場的絕大多數。“十三五”時期,我國培育出“中畜草原白羽肉鴨”“中新白羽肉鴨”,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中國農科院表示,目前,我國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但很多品種還存在種源依賴外部的情況。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文杰介紹,畜禽種源“卡脖子”主要體現為兩類。文杰說:“一類是種源,另一類是技術上。有些品種全部依賴進口,其他一些品種可能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依賴。卡脖子技術,比如,基因編輯技術核心專利實際上是掌握在國外手里。再者,我們現在提倡的智能養殖,傳感器、芯片我們是受制于人的。”
不過,周正奎也強調,畜禽種業的“卡脖子”不會一卡就死,只是對照國外一些標桿品種存在差距。周正奎說:“目前,對標國外的高效節糧畜禽品種,我們的確尚有差距,但我們一直在努力突破。畜禽種業遠沒有那么悲觀,總體自給率已經達到了75%。”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首席李俊雅表示,相比于作物育種,畜禽育種具有周期長、成本高、不進則退的特點,所以追趕尚需時間。李俊雅說:“第一難,時間長。對于肉牛大動物,最起碼需要選育4個世代才能達到種用標準,而一個世代需要4-5年的時間,這也意味著16-20年的時間才能育成一個肉牛品種。第二難,牛群維持成本過高,而育種又需要一個很大的基礎群體,疊加上時間成本,大動物育種投入巨大。第三難,種牛生產性能不育則退。動物本能是想適應自然界,提高生活力,我們一旦放棄選擇,它的生產性能就會回歸到平均水平,所以育種工作一旦開始則永遠不能停止。”
目前,我國已提出大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畜禽種業的翻身仗正在打響。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重點培育雞、鴨、豬、牛、羊等新品種。秦玉昌說:“重點培育白羽肉鴨、瘦肉型豬、高產牛肉和高繁肉羊等以生產效率為首要育種目標的重大畜禽新品種。同時,開展黃羽肉雞、地方黑豬、地方黃牛等以優質風味為主要特征的本土畜禽新品種,為養殖業高效生產提供優質種源。”
據了解,我國科學家與企業正在聯合開展白羽肉雞新品種的培育。在肉牛育種方面,目前以西門塔爾牛與我國本地黃牛雜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計劃于2022年前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打破肉牛種質主要依賴從國外進口的局面,爭取到2025年,“華西牛”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