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山東河北鹽堿地綜合利用主要做法、困難與啟示
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是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鹽堿地綜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黃驊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時再次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為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近期,農業農村部調研組赴山東、河北調研鹽堿地開發利用情況,研究完善鹽堿地利用政策,推動重點地區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
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主要做法
山東、河北鹽堿地面積較大,分為濱海鹽堿地和內陸鹽堿地,以氯化物鹽堿地為主,鹽分含量高,土壤結構不良,保肥能力弱。經過長期持續改良,取得顯著成效,鹽堿含量顯著下降,鹽堿地面積不斷縮小。長期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鹽堿地治理的本質是“淡化表層、防治鹽堿,培肥耕層、提升地力”,核心是“灌排配套、鹽隨水走”。
兩省比較成熟有效的做法有:一是強化水利工程瀝鹽排鹽。大規模建設骨干水利排灌設施,整區域完善排灌網絡,暢通水系,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鹽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鹽堿地的根本途徑。例如濱海地區針對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等特點,采取“填土筑高+明溝強排”工程措施。黃驊等地通過深挖擴寬排瀝溝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農田中的鹽分。
二是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治鹽。綜合實施田、土、水、路、林、電等建設內容,完善田間節水灌溉工程,以及明溝、暗管、豎井等排水工程建設,發揮綜合措施在降低土壤鹽堿方面的作用。山東東營建設高標準農田200多萬畝,使鹽堿耕地占耕地比重下降約20個百分點。
三是加強土壤改良補肥鹽堿地。通過采取深松深耕、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農業措施,以及添加化學改良劑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洗鹽排鹽效率,促進農作物生長。
四是積極選育推廣耐鹽堿作物適應鹽堿地。加強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和耐鹽堿作物選育推廣,在輕度鹽堿地積極推廣旱堿麥、大豆、油菜等耐鹽堿農作物;在中度及以上鹽堿地種植水稻、棉花、油葵、苜蓿以及藜麥、莜麥、谷子、馬鈴薯、中藥材等農作物。
五是因地制宜探索綜合治理模式改良鹽堿地。兩省根據不同區域特點、鹽堿類型、光熱條件、土壤類型、水資源條件,集成組裝以工程措施為基礎,輔以農藝、化學、生物等措施的綜合治理模式,實現防治結合、長久有效。
面臨的主要困難挑戰
結合兩省實踐,鹽堿地綜合利用還面臨不少現實困難。
一是治理成本高。在配套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基礎上,輕度鹽堿地改良成本一般為每畝每年800—1500元,中度鹽堿地改良成本每畝每年1500—2000元,重度鹽堿地改良成本每畝每年在3000元以上,農藝措施至少要連續采取3年。鹽堿荒地開發成本更高,在具備水源的情況下,畝投資一般1—3萬元,包括骨干輸配水工程、土地平整、田間灌排工程、地力提升、田間道路等。
二是水資源制約嚴重。從調研情況看,各種排鹽、壓堿等措施都需要一定淡水資源支撐。東營、黃驊等地鹽堿地普遍存在灌溉水、壓鹽水匱乏問題,水資源成為制約鹽堿地開發和產能提升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改良后的鹽堿地穩定性差。水鹽運動基本規律是“鹽隨水來、鹽隨水去”。鹽堿地在完善工程措施后,若不能持續采取洗鹽排鹽、土壤改良培肥等措施,容易再次返鹽返堿。東營市部分水稻田原來都是重度鹽堿地,采用種稻壓鹽取得較好治理效果,但近年由于缺水,部分水田改旱田后土壤出現返鹽。
四是耐鹽堿品種少。突破性耐鹽堿資源和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缺乏,高耐鹽堿新品種育種仍然是提升鹽堿地生產能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兩省目前選育推廣的耐鹽堿作物品種耐鹽范圍為3‰—4‰,耐鹽程度在5‰以上的作物較少。
鹽堿地治理主要經驗啟示
從兩省濱海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歷程和長期實踐探索看,鹽堿地治理有許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值得研究總結。
降水排鹽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前提和基礎。土壤鹽堿化的發生、消除與水關系密切。地下水位埋深淺、強蒸發造成鹽分隨水蒸發向上遷移表聚,土壤出現鹽堿化;降雨或灌溉將鹽分向下淋洗,土壤鹽漬化減輕。黃淮海鹽堿綜合治理實踐表明,降低地下水位和淋洗排鹽有效解決了該區域鹽堿化問題。因此,降水排鹽是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前提,任何其他措施要取得良好效果,都必須在降水排鹽基礎上進行。
綜合治理是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有效方式。鹽堿地除鹽堿含量高以外,還存在土壤結構差、質地粘重板結、肥力低、養分有效性差、土壤微生物數量少等一系列障礙性問題。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必須在灌排工程配套基礎上,輔以種植適宜的作物,結合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綜合治理措施,才能標本兼治,取得最佳效果。
長期持續治理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基本要求。鹽堿化產生的特定自然條件不改變,則鹽堿存在反復性。鹽堿地治理后如果管護利用不到位,不能持續采取壓鹽排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等措施,則鹽堿化可能反復發生,制約糧食產能提升。因此,長期持續治理是開發利用鹽堿地的基本要求。濰坊、東營、黃驊等地的一些鹽堿耕地,在開墾之初多是重度鹽堿化,經過長達20年甚至更長時間持續改良,才逐步變成中度偏輕或輕度鹽堿地。
鹽堿耕地改良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區域重點。鹽堿地綜合利用既包括鹽堿荒草地開墾利用,也包括鹽堿耕地的綜合利用。受水資源條件、生態保護要求等限制,鹽堿化荒草地開墾利用成本高、生態風險較大,開發潛力有限。鹽堿耕地大多已進行了多年治理和種植,基礎條件相對較好,改造提升難度較小,增產潛力較大,在已有水資源保障條件下提質改造,畝均可增產200斤以上。若改造提升1億畝鹽堿耕地,年均可增產200億斤,以畝產平均800斤計,相當于新增2500萬畝耕地。以滄州市為例,鹽堿旱耕地解決灌溉問題后,旱堿麥可畝均增產200斤以上。因此,鹽堿耕地宜作為近中期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點。
耐鹽堿品種選育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根本方向。發展耐鹽作物種植,由“改土適種”向“優種適土”轉變是根本路徑。針對輕、中度鹽堿地,宜重點開展小麥、玉米、油菜、大豆、苜蓿等作物的耐鹽堿種質篩選,培育耐鹽堿、高產、優質新品種。針對重度鹽堿地,宜開展土著原生境植物耐鹽堿能力、經濟價值評價,篩選一批耐鹽堿性好、經濟價值高的特色耐鹽堿植物,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林則林。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