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亞洲地區將可能面臨高達10億人口缺乏淡水資源,海平面上升將影響1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整個地區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也將顯著增加;東盟+中日韓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將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極易受到洪澇、風暴潮、海水入侵和土地侵蝕的威脅,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十分現實和迫切的需求。”這是記者從3月29日舉行的“東盟+中日韓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區域研討會”上獲悉的。
“氣候變暖導致溫度升高、農作物的發育期延長、有些地區降水減少,這是確定的事實,但我們能不能就此說氣候變化一定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或者說糧食安全問題就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我想這還存在不確定性。”對于目前流行的“氣候變化導致糧食安全問題”的說法,農科院環發所所長梅旭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了他的異議。
“事實上,盛唐時期的溫度比現在的溫度還要高,反而正是因為高溫造就了盛唐。溫度高反而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也不可否認,溫度升高帶來了水分的減少和作物呼吸消耗增加,水分減少必然影響到農業,但是溫度和降水正反效應耦合對農業的制約有多大,各個地區會有所不同,這都是不確定的因素。”梅旭榮說。
他認為,要應對氣候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首先要弄明白氣候的概念,氣候既包括氣候的正常韻律,也包括氣候變化。只有由人為因素造成的,比如氣候變暖,是由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才可以稱作氣候變化。只有明確了是氣候的正常韻律還是氣候變化,才能對氣候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采取相應應對措施。如果是氣候的正常韻律,事實上溫度升高是有助于農作物生長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去研究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導致影響糧食安全問題。
梅旭榮指出,影響糧食減產的因素有許多,比如現在高產的農作物品種的抵御逆境能力可能就不如低產品種的強。即便沒有自然災害天氣,也會由于農作物的抵御能力弱導致糧食減產。還有化肥價格高了,從事農業作業面臨著高成本,入不敷出也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也可能是造成糧食減產的一個因素。“另外,可以肯定告知的就是,由于農田設施老化所帶來的抗災能力下降引起的農業損失肯定有,而且占不小的比例。”梅旭榮說。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生產風險肯定是要增加的。”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梅旭榮認為要科學分析和科學應對,不能一概而論。適應氣候變化,不管哪個行業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只有科學合理分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減少不必要的投入,并且達到理想的效果。
據了解,國際糧農組織曾進行模擬預測,結果顯示全球的糧食要減產,但這僅僅是預測的結果。“但假如預測是準確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如果采取適應的方案,就完全可以把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消除或者減弱。”梅旭榮說。
未雨綢繆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梅旭榮提出,要從適應氣候變化的角度,比從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技術等著手。并且要改變農業管理的思路,要從生產管理、風險管理上進行轉變,不是光談增產多少糧食,而是盡可能降低損失。通過積極的農業鼓勵政策、通過科技手段來應對糧食的減產。“減損也就意味著增產。”
這次會議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氣象組織(WMO)和東盟秘書處(ASEAN)發起,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
(本報記者 蔣秀娟 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