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人民日報]白堃元:只為茶香滿青山
先鋒足印·核心價值觀踐行者
發布時間:2015-06-24
|來源: 《人民日報》2015年06月23日 |作者:張文
最近,得知四川廣元市陰雨不斷,家住浙江杭州市的白堃元坐不住了,他火急火燎地訂票去廣元:“雨水太多,茶葉品質就要打折扣。我要去看看茶樹。”75歲的研究員白堃元,早已從中國農科院茶研所退休,但自從與廣元結緣,他的心便牢牢地系在了這片土地上。
1997年,白堃元隨浙江幫扶西部的考察團來到廣元。那時的廣元,山多地少、土地貧瘠,許多農民穿著洗得發白的破夾克和解放鞋,住著低矮潮濕、四面透風的土坯房。“全市有4萬畝茶園,但品質太低,賣不上價,茶農年人均增收不過數十元。”白堃元回憶,不少茶農搖著頭告訴他,種茶沒前途,不如外出打工。“山區條件艱苦,你都快退休了,為何要受這份罪?”也有同事勸他,別再“折騰”了。
“廣元發展有好資源,那里種茶有前途,而且能種出名優茶!”在白堃元看來,廣元山高霧多,積溫較低,廣元“以茶興農”的構想肯定能實現!于是,他主動申請參加對口廣元的幫扶。
從此,短則兩三月,長則大半年,白堃元每年都會在廣元住上一陣子,在各鄉鎮的茶園、茶農之間來回奔波,指導種茶技術。“種茶要有品質意識,品質好了就能打響品牌。”他常苦口婆心地勸導茶農:“不要急著掙錢,先打牢技術,掌握了技術才能種出高品質茶葉。”
1999年,白堃元退休了,患有糖尿病和心臟早搏的他,卻向單位提出申請,繼續對廣元對口幫扶:“黨員干事不分老中青,讓我回山區把茶樹種好!”就這樣,他成了只拿退休工資的“編外指導”。
在廣元,白堃元住的是簡陋的縣農業局招待所,艱苦的條件從未讓白堃元皺過眉頭,令他發愁的,是茶農們小農模式下的種茶制茶方式。“茶園的雜草長得比茶樹還高,炒茶用的竟然是炒飯的鍋!”“這肯定不行,必須改變粗放型生產方式!”白堃元心想。
于是,白堃元在山區開辦免費的培訓班,并自掏腰包為茶農印制培訓材料。此外,他還找來東部沿海地區現代化茶園的圖文資料,大量印制分發給廣元的茶農們學習借鑒。“原來,炒茶還可以靠機器!”外省先進的生產工藝讓茶農們嘖嘖稱奇,白堃元的培訓班座無虛席。
在他的推動下,廣元以企業和專合社為載體,推廣茶葉機采、機剪和機耕等標準化流程,新的品種和工藝被源源不斷引入,茶葉工業化生產規模不斷提高。“以前扛著口袋到處賣茶,每斤8元卻無人問津,現在還沒采摘,收購的人已經上門,每斤賣到200多元。”旺蒼縣木門鎮茶農譚波告訴記者,在白堃元的幫助下,他現在已經完全成了行家里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以茶興農”終于在廣元成為現實:全市茶園面積達40萬畝,名優茶年產量超過6700噸,占總產量的80%,產值20億元以上,茶農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多個本地品種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富起來的茶農們將自家炒制的最嫩最鮮的茶葉送給白堃元,卻被他謝絕,有茶企高薪聘請他做技術顧問,他推辭說:“我要常去照管廣元那邊的茶樹,怕沒時間做顧問。”也許,只有滿山的茶香,才是他的最愛吧。
1997年,白堃元隨浙江幫扶西部的考察團來到廣元。那時的廣元,山多地少、土地貧瘠,許多農民穿著洗得發白的破夾克和解放鞋,住著低矮潮濕、四面透風的土坯房。“全市有4萬畝茶園,但品質太低,賣不上價,茶農年人均增收不過數十元。”白堃元回憶,不少茶農搖著頭告訴他,種茶沒前途,不如外出打工。“山區條件艱苦,你都快退休了,為何要受這份罪?”也有同事勸他,別再“折騰”了。
“廣元發展有好資源,那里種茶有前途,而且能種出名優茶!”在白堃元看來,廣元山高霧多,積溫較低,廣元“以茶興農”的構想肯定能實現!于是,他主動申請參加對口廣元的幫扶。
從此,短則兩三月,長則大半年,白堃元每年都會在廣元住上一陣子,在各鄉鎮的茶園、茶農之間來回奔波,指導種茶技術。“種茶要有品質意識,品質好了就能打響品牌。”他常苦口婆心地勸導茶農:“不要急著掙錢,先打牢技術,掌握了技術才能種出高品質茶葉。”
1999年,白堃元退休了,患有糖尿病和心臟早搏的他,卻向單位提出申請,繼續對廣元對口幫扶:“黨員干事不分老中青,讓我回山區把茶樹種好!”就這樣,他成了只拿退休工資的“編外指導”。
在廣元,白堃元住的是簡陋的縣農業局招待所,艱苦的條件從未讓白堃元皺過眉頭,令他發愁的,是茶農們小農模式下的種茶制茶方式。“茶園的雜草長得比茶樹還高,炒茶用的竟然是炒飯的鍋!”“這肯定不行,必須改變粗放型生產方式!”白堃元心想。
于是,白堃元在山區開辦免費的培訓班,并自掏腰包為茶農印制培訓材料。此外,他還找來東部沿海地區現代化茶園的圖文資料,大量印制分發給廣元的茶農們學習借鑒。“原來,炒茶還可以靠機器!”外省先進的生產工藝讓茶農們嘖嘖稱奇,白堃元的培訓班座無虛席。
在他的推動下,廣元以企業和專合社為載體,推廣茶葉機采、機剪和機耕等標準化流程,新的品種和工藝被源源不斷引入,茶葉工業化生產規模不斷提高。“以前扛著口袋到處賣茶,每斤8元卻無人問津,現在還沒采摘,收購的人已經上門,每斤賣到200多元。”旺蒼縣木門鎮茶農譚波告訴記者,在白堃元的幫助下,他現在已經完全成了行家里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以茶興農”終于在廣元成為現實:全市茶園面積達40萬畝,名優茶年產量超過6700噸,占總產量的80%,產值20億元以上,茶農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多個本地品種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富起來的茶農們將自家炒制的最嫩最鮮的茶葉送給白堃元,卻被他謝絕,有茶企高薪聘請他做技術顧問,他推辭說:“我要常去照管廣元那邊的茶樹,怕沒時間做顧問。”也許,只有滿山的茶香,才是他的最愛吧。
![]() |
白堃元(右)在指導茶農。 |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