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肖世和在京主持召開《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座談會,就該報告所反映的信息,糧食收貯過程中存在的技術與政策問題,以及糧食加工企業、食品市場對優質小麥的需求,從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角度進行了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認為,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結果,客觀真實地反映小麥田間生產狀況和收貯后糧食品質狀況,取樣方法可靠,樣品代表性強,信息量大,不僅為小麥育種、栽培、加工利用和優質區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了依據或參考。
李振聲提出,今后小麥育種應在注重選育植株結構好、抗性高、穩產的基礎上,開展優質品種育種研究;在標準制定方面,應注意標準水平分類的依據,統一小麥收儲和小麥品種品質標準體系;還應以基礎科學研究的結論為依據,制定符合我國傳統蒸、煮、炸食品要求的小麥品質標準。
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介紹,2009年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再次對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四省6區域、18個地市、54個縣區、162個鄉鎮的大田小麥和倉儲小麥進行了調查抽樣與品質分析。農戶田間樣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農戶生產上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平均占有率為21.0%;僅以穩定時間(≥7min)簡單判斷,有22.2%地市的農戶田間小麥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如果根據容重(≥770g/L)、蛋白質含量(≥14%)、穩定時間(≥7min)和降落數值(≥300s)4項指標均需達到的概率來計算,僅有5.6%地市的農戶田間小麥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糧庫樣本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僅以穩定時間(≥7min)判斷,有11.1%地市的糧庫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如果根據容重、蛋白質含量、穩定時間和降落數值計算,所有地市的糧庫樣本均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糧庫樣本的品質性狀明顯低于田間樣本的品質性狀的原因除了與田間抽樣樣本有可能受人為因素影響外,最主要的還是由于糧庫小麥收購質量檢驗標準、檢驗方法不規范,按容重定級后又混收、混儲等現象所導致。
魏益民告訴記者,總體上來看,2009年小麥樣品的質量狀況明顯低于2008年,主要原因有樣品的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明顯降低;品種構成發生了變化,優質品種的比例和種植面積下降;2009年春季干旱對小麥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受良種補貼政策影響,農民種植優質品種小麥的積極性不高。 (梁寶忠)
分享到
[中國農業信息網]2009年黃淮麥區農戶種植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平均占有率為21%
發布時間:2010-03-29
|來源: 《中國農業信息網》2010年3月28日 |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