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憑什么“逆襲”?
“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把習慣當菜吃的土豆當干糧,
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那么,為什么選中了馬鈴薯做主食?
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西紅柿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
從事馬鈴薯育種及產業開發的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說:“部隊吃的壓縮餅干99%都是馬鈴薯全粉,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馬鈴薯全粉加工成的,馬鈴薯全粉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
王小虎說,項目組在內蒙古的實驗表明,堅持食用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饅頭,人體中的血糖、血脂和胰島素等指標更健康。
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馬鈴薯全粉營養價值比較高,一般全粉含量在20%—30%的馬鈴薯饅頭就很好吃。”梁希森說,希森集團去年6月開始工廠化生產馬鈴薯饅頭,當地普通饅頭0.5元一個,馬鈴薯饅頭1元一個,產品供不應求,還大量銷售到天津、濟南等地,北京市場也在慢慢開拓中。
不只是饅頭,在中國農科院舉行的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上,現場陳列了6大類154種馬鈴薯主食產品,除了饅頭、面條這些大眾型主食,還有入口即化的豆沙糕、造型別致的菊花餅、精巧美味的曲奇餅干……美味的口感,讓品嘗者贊不絕口。
“以馬鈴薯粉占比40%的主食產品為例,未來10年,以20%的速度推進,馬鈴薯傳統主食產品的消費能力可達2000萬噸左右,休閑型產品的消費能力能達800萬噸左右。”王小虎說,馬鈴薯產品市場將是一片廣闊“藍海”。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勢在必行。”余欣榮說,馬鈴薯產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產業化步伐。
“育種創新還需加強,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戴小楓說,馬鈴薯因為產地、品種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產區的一些品種畝產可達3—4噸,但淀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產量卻僅有1—1.5噸。專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產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種是產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說,面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后的重點。”
“主食產品要更加豐富。”余欣榮說,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據了解,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多家超市銷售,但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產品的力度。
馬鈴薯產業化不會與三大主糧爭地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力推行馬鈴薯產業化,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會不會形成與三大主糧爭地搶水的局面?
“推廣馬鈴薯產業,不會與三大谷物搶水爭地。”曾衍德說,利用南方冬閑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力爭形成馬鈴薯與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局面。
“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正好與調整種植結構相契合。”曾衍德說,當下玉米產能過剩,過去12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近四成。未來,“鐮刀彎”地區可以增加需水量少、產量相對較高的馬鈴薯種植面積。
馬鈴薯產業化,更應該有重點地梯次推進。余欣榮說,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布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產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產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并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曾衍德介紹,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及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但財政資金投入只是起引導作用。”戴小楓表示,馬鈴薯產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延伸閱讀:響應馬鈴薯主食化 多地加大種植和深加工力度
隨著馬鈴薯“主食化”的提出,各地都加大了馬鈴薯種植力度,為馬鈴薯產業化發展提供最基礎的生產原料保證。
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按照“區域化布局、特色化經營、科學化管理、訂單化種植”的特色產業培育思路,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積極引導農民科學規范種植,全力打造全國知名高淀粉馬鈴薯良種基地,不斷提升馬鈴薯產業層次和水平,全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
四川美姑縣馬鈴薯春播于3月20日全面完成。2016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22萬畝,建設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示范基地10.5萬畝。建設馬鈴薯良種基地4.3萬畝,預計產量8.6萬噸。
深加工是產業鏈的延伸,現代化的深加工處理是馬鈴薯升值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甘肅省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路子。目前,建成省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2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7家)。重點龍頭企業基本覆蓋了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其中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60戶,淀粉加工能力近80萬噸。
前不久,內蒙古察右前旗引進北京企業總投資5億元馬鈴薯深加工項目。此次落戶察右前旗的馬鈴薯深加工項目,主要生產速凍薯條和VF薯類產品。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2016年建成運營,二期工程2018年建成運營,全部達產后年可處理馬鈴薯16萬噸。
要推行馬鈴薯“主食化”,保證充足的原材料產量是首要前提。傳統的馬鈴薯種子在持續七八代后,就會面臨退化問題。而退化后的種子,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最后畝產不超過千斤。為了攻關馬鈴薯種子退化難題,脫毒技術隨之產生。當食品產量大幅增加,儲存設施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當前,我國馬鈴薯儲存現狀仍是以農民自貯為主,這種貯藏方法分散、規模小、設施簡陋、貯藏量小、技術水平低,貯藏損失率高,根本無法滿足如今市場需求。因此,健全專業的馬鈴薯貯藏體系勢在必行。
同時,為了實現馬鈴薯主食多樣化,馬鈴薯深加工機械設備也將更新。目前,馬鈴薯加工主要包括鮮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特色型和全粉加工型等品種類型。但主糧化品類加工優勢并不明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馬鈴薯主食化也要靠“大媽”
馬鈴薯主食產品在北京部分超市上架以來,吸引不少顧客咨詢。但也有人嘀咕:“偶爾嘗個鮮可以,但要成為主食的一種,恐怕吃不習慣。”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個人的飲食習慣根深蒂固,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頓頓離不開米飯,馬鈴薯主食“擠”上餐桌,最終還得過消費者這一關。
馬鈴薯主食化,要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精準對接。認真對待消費者的需求,馬鈴薯主食化推廣的步伐就能加快。
可以說,馬鈴薯主食化,是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動作為。一方面,作為傳統口糧的玉米庫存量大,需要調減。另一方面,消費結構日益多元,農產品品種應該增加。“一增一減”,為馬鈴薯主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科研機構已經行動,篩選出了適宜做主食的馬鈴薯品種;龍頭農企也研發了馬鈴薯粉占比越來越高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發力供給側,更要和需求側精準對接。新食品營養再豐富,形式再新穎,群眾不接受,還是落不了地。認真對待消費者的需求,找準目標群體,變“大水漫灌”宣傳為“精準滴灌”式滲透,才能疏通馬鈴薯主食和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目標群體在哪里?也許應該重新溫習一下“把關人”理論。該理論最早是通過研究居民消費習慣而提出的。二戰期間,因食物短缺,美國政府推廣動物內臟,效果不佳。心理學家盧因通過研究發現,家庭主婦是選擇新食材的關鍵節點。推廣馬鈴薯主食產品,同樣也要找準“把關人”。具體到每個家庭,大部分是負責做飯的“媽媽”。有一個段子說,媽媽從來不挑食,因為她買菜只挑自己愛吃的。冷幽默的背后其實揭示了“媽媽”的強大作用。推廣馬鈴薯主食,不能忘了家庭主婦。
瞄準目標群體,實現渠道定制。大媽們經常聚集在社區、廣場和超市,可以多在這些場合開展各種馬鈴薯主食的科普講座、品嘗活動,讓她們不僅了解到馬鈴薯主食化的各種益處,更能親身感受到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美味。大媽們愛聊天,口碑傳播應成為推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社區中選擇推廣志愿者,利用閑暇聊天等方式,推廣馬鈴薯主食產品。
精準推廣,還要把準目標群體的消費心理。當下,追求營養健康的消費心理成為主流。在推廣內容上,應重點宣傳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是,讓消費者實實在在“看得見”。農科院推出了馬鈴薯評價體系標準和測驗方法,不僅能夠檢測到主食產品中是否含有馬鈴薯全粉,更能檢測出精確的含量和營養元素。通過科學檢測,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價值一目了然,消費者可以更加“放心”。總之,只有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對接,馬鈴薯主食化的步伐才能越走越穩。
“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把習慣當菜吃的土豆當干糧,
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并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產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那么,為什么選中了馬鈴薯做主食?
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說,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于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西紅柿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于兩根香蕉。
從事馬鈴薯育種及產業開發的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說:“部隊吃的壓縮餅干99%都是馬鈴薯全粉,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馬鈴薯全粉加工成的,馬鈴薯全粉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
王小虎說,項目組在內蒙古的實驗表明,堅持食用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饅頭,人體中的血糖、血脂和胰島素等指標更健康。
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馬鈴薯全粉營養價值比較高,一般全粉含量在20%—30%的馬鈴薯饅頭就很好吃。”梁希森說,希森集團去年6月開始工廠化生產馬鈴薯饅頭,當地普通饅頭0.5元一個,馬鈴薯饅頭1元一個,產品供不應求,還大量銷售到天津、濟南等地,北京市場也在慢慢開拓中。
不只是饅頭,在中國農科院舉行的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上,現場陳列了6大類154種馬鈴薯主食產品,除了饅頭、面條這些大眾型主食,還有入口即化的豆沙糕、造型別致的菊花餅、精巧美味的曲奇餅干……美味的口感,讓品嘗者贊不絕口。
“以馬鈴薯粉占比40%的主食產品為例,未來10年,以20%的速度推進,馬鈴薯傳統主食產品的消費能力可達2000萬噸左右,休閑型產品的消費能力能達800萬噸左右。”王小虎說,馬鈴薯產品市場將是一片廣闊“藍海”。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勢在必行。”余欣榮說,馬鈴薯產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產業化步伐。
“育種創新還需加強,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戴小楓說,馬鈴薯因為產地、品種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產區的一些品種畝產可達3—4噸,但淀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產量卻僅有1—1.5噸。專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產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種是產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說,面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后的重點。”
“主食產品要更加豐富。”余欣榮說,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據了解,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多家超市銷售,但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產品的力度。
馬鈴薯產業化不會與三大主糧爭地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力推行馬鈴薯產業化,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會不會形成與三大主糧爭地搶水的局面?
“推廣馬鈴薯產業,不會與三大谷物搶水爭地。”曾衍德說,利用南方冬閑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產,力爭形成馬鈴薯與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局面。
“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正好與調整種植結構相契合。”曾衍德說,當下玉米產能過剩,過去12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近四成。未來,“鐮刀彎”地區可以增加需水量少、產量相對較高的馬鈴薯種植面積。
馬鈴薯產業化,更應該有重點地梯次推進。余欣榮說,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布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產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產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并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曾衍德介紹,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及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但財政資金投入只是起引導作用。”戴小楓表示,馬鈴薯產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延伸閱讀:響應馬鈴薯主食化 多地加大種植和深加工力度
隨著馬鈴薯“主食化”的提出,各地都加大了馬鈴薯種植力度,為馬鈴薯產業化發展提供最基礎的生產原料保證。
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按照“區域化布局、特色化經營、科學化管理、訂單化種植”的特色產業培育思路,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積極引導農民科學規范種植,全力打造全國知名高淀粉馬鈴薯良種基地,不斷提升馬鈴薯產業層次和水平,全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
四川美姑縣馬鈴薯春播于3月20日全面完成。2016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22萬畝,建設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示范基地10.5萬畝。建設馬鈴薯良種基地4.3萬畝,預計產量8.6萬噸。
深加工是產業鏈的延伸,現代化的深加工處理是馬鈴薯升值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甘肅省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路子。目前,建成省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2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7家)。重點龍頭企業基本覆蓋了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其中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60戶,淀粉加工能力近80萬噸。
前不久,內蒙古察右前旗引進北京企業總投資5億元馬鈴薯深加工項目。此次落戶察右前旗的馬鈴薯深加工項目,主要生產速凍薯條和VF薯類產品。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2016年建成運營,二期工程2018年建成運營,全部達產后年可處理馬鈴薯16萬噸。
要推行馬鈴薯“主食化”,保證充足的原材料產量是首要前提。傳統的馬鈴薯種子在持續七八代后,就會面臨退化問題。而退化后的種子,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最后畝產不超過千斤。為了攻關馬鈴薯種子退化難題,脫毒技術隨之產生。當食品產量大幅增加,儲存設施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當前,我國馬鈴薯儲存現狀仍是以農民自貯為主,這種貯藏方法分散、規模小、設施簡陋、貯藏量小、技術水平低,貯藏損失率高,根本無法滿足如今市場需求。因此,健全專業的馬鈴薯貯藏體系勢在必行。
同時,為了實現馬鈴薯主食多樣化,馬鈴薯深加工機械設備也將更新。目前,馬鈴薯加工主要包括鮮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特色型和全粉加工型等品種類型。但主糧化品類加工優勢并不明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馬鈴薯主食化也要靠“大媽”
馬鈴薯主食產品在北京部分超市上架以來,吸引不少顧客咨詢。但也有人嘀咕:“偶爾嘗個鮮可以,但要成為主食的一種,恐怕吃不習慣。”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個人的飲食習慣根深蒂固,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頓頓離不開米飯,馬鈴薯主食“擠”上餐桌,最終還得過消費者這一關。
馬鈴薯主食化,要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精準對接。認真對待消費者的需求,馬鈴薯主食化推廣的步伐就能加快。
可以說,馬鈴薯主食化,是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動作為。一方面,作為傳統口糧的玉米庫存量大,需要調減。另一方面,消費結構日益多元,農產品品種應該增加。“一增一減”,為馬鈴薯主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科研機構已經行動,篩選出了適宜做主食的馬鈴薯品種;龍頭農企也研發了馬鈴薯粉占比越來越高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發力供給側,更要和需求側精準對接。新食品營養再豐富,形式再新穎,群眾不接受,還是落不了地。認真對待消費者的需求,找準目標群體,變“大水漫灌”宣傳為“精準滴灌”式滲透,才能疏通馬鈴薯主食和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目標群體在哪里?也許應該重新溫習一下“把關人”理論。該理論最早是通過研究居民消費習慣而提出的。二戰期間,因食物短缺,美國政府推廣動物內臟,效果不佳。心理學家盧因通過研究發現,家庭主婦是選擇新食材的關鍵節點。推廣馬鈴薯主食產品,同樣也要找準“把關人”。具體到每個家庭,大部分是負責做飯的“媽媽”。有一個段子說,媽媽從來不挑食,因為她買菜只挑自己愛吃的。冷幽默的背后其實揭示了“媽媽”的強大作用。推廣馬鈴薯主食,不能忘了家庭主婦。
瞄準目標群體,實現渠道定制。大媽們經常聚集在社區、廣場和超市,可以多在這些場合開展各種馬鈴薯主食的科普講座、品嘗活動,讓她們不僅了解到馬鈴薯主食化的各種益處,更能親身感受到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美味。大媽們愛聊天,口碑傳播應成為推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社區中選擇推廣志愿者,利用閑暇聊天等方式,推廣馬鈴薯主食產品。
精準推廣,還要把準目標群體的消費心理。當下,追求營養健康的消費心理成為主流。在推廣內容上,應重點宣傳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特別是,讓消費者實實在在“看得見”。農科院推出了馬鈴薯評價體系標準和測驗方法,不僅能夠檢測到主食產品中是否含有馬鈴薯全粉,更能檢測出精確的含量和營養元素。通過科學檢測,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價值一目了然,消費者可以更加“放心”。總之,只有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對接,馬鈴薯主食化的步伐才能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