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自主育種技術獲突破,推進主食開發(fā)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人民日報]從蔬菜到主糧,土豆還要邁過幾道坎
發(fā)布時間:2015-07-31
|來源: 《人民日報》2015年07月30日|作者:朱競若 賀勇
在盤子里是蔬菜,到碗里是主糧,小小的土豆逆襲變身,還要邁過幾道坎?
2014年,我國土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1/4左右,已成為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今年,我國啟動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將種植“省水、省肥、省藥、省力”、營養(yǎng)“十全十美”的土豆作為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主糧的補充進行相關產品開發(fā)。
7月29日,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農業(yè)部在北京延慶召開“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國際研討會”。會議認為,中國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fā)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自主育種技術獲突破 由菜變糧,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土豆由菜變糧,不只是增加產量和種植那么簡單,其中一個關鍵,要有適合國情的優(yōu)良種源支撐。近兩年,我國育種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研討會上,專家介紹,國外把土豆當主糧,指的是土豆全粉,它保留了鮮薯的全部營養(yǎng),在與其他主糧同樣的儲存條件下可保質15年。土豆家族龐大,全球有2000多個品種,但只有少數(shù)幾種干物質含量高的土豆才可以加工全粉。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廣存介紹,目前,國內全粉加工的原料品種基本上是國外“夏波蒂”和“大西洋”兩個品種一統(tǒng)天下,但這兩個品種由于需要大水大肥大藥,種植成本高,適宜區(qū)域小,抗病性差,一般農戶難以種植成功。
“截至2014年,我國共育成了審定品種446個,其中絕大部分為鮮薯食用型品種,但突破已經出現(xiàn)。”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育種專家金黎平介紹。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陳萌山透露,目前土豆主食產業(yè)化公益性行業(yè)科研項目,已經從現(xiàn)有主栽品種中篩選出20個左右主食產業(yè)化適宜品種,特別是在河北衡水開展的地下水超采區(qū)替代種植試驗,共開展了7個品種試驗,在完全雨養(yǎng)的條件下,畝產超過2噸的有5個品種。
國內最大種薯企業(yè)——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也有好消息傳來:該公司經過十幾年多達30多億元的投入和努力,已選育出了18個品種特性優(yōu)良、適于不同功用的土豆新品系,目前正進行區(qū)域試驗,其中有2個品系干物質含量特別高,適應性強,適合于全粉加工。
優(yōu)良種質資源缺乏一直是我國土豆品種選育的主要限制因素,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觀。7月28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在延慶揭牌正式成立。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介紹,在未來的日子里,國際馬鈴薯中心將會以新的研發(fā)成果回報中國、造福亞太和世界。
主食產品繽紛多樣 培養(yǎng)新的消費習慣,時機漸成熟
土豆變身,提供的是營養(yǎng)型主食,但另一個關鍵是,它們好吃不好吃?方便不方便?
我國是土豆生產大國,但消費利用層次普遍較低,鮮食為主。在歐洲,土豆的人均年食用量達84.2公斤,主要以加工食品消費為主。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認為,中國應該發(fā)展具有本國特色的土豆主食產品。
在世界馬鈴薯大會的主食展示廚房,記者見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土豆宴”,薯條、薯泥、薯粥、饅頭、蛋糕、面條、煎餅等,色、香、形、味俱全。
這并不是土豆主食產品第一次與公眾見面。今年6月1日,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歷時兩年研制出的土豆主食產品——30%土豆全粉饅頭,擺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貨架,標志著土豆主食產品正式成為居民餐桌上的一員。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說,通過向傳統(tǒng)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土豆加工成新型土豆主食產品,有望增強傳統(tǒng)主食的營養(yǎng)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于營養(yǎng)型主食的需求。
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才是主食化的直接推動力。在北京物美超市玉蜓橋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作日土豆饅頭能賣二三十袋,周末賣得多一些。”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饅頭每天能賣出兩三百袋。
盧肖平說,人們對土豆的認識,也多停留在一般蔬菜、淀粉原料或貧困時期的“救濟糧”,現(xiàn)在還被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增肥食品。“其實,土豆是最健康的食品,不僅營養(yǎng)豐富,幾乎不含脂肪、膽固醇和鈉。”甘肅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畢陽說。
小麥、大米和玉米作我們的主糧,已經過了千百年生活習慣的沉淀。土豆要成為國人餐桌上的主食新品種,除了在產品品質、花樣等本身特性上下功夫外,更關鍵的是培養(yǎng)國人的消費習慣,這恐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口感上去價格下來 有價格優(yōu)勢,才有市場競爭力
沒有價格優(yōu)勢,就沒有市場競爭力。目前,土豆全粉價格偏高,是其主食化路上的一大瓶頸。
“土豆1噸白色全粉目前售價1萬元左右,紫薯全粉的價格超過3萬元,而一噸普通面粉價格不過3000元。”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董事長梁希森說。他解釋說,價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土豆全粉加工還做不到像小麥、稻谷、玉米那樣的規(guī)模化生產。目前國內可以進行土豆全粉加工的企業(yè)屈指可數(shù),加工設備也多以進口為主,機械投入成本較大。
鮮食土豆,貯藏是需要突破的另一難題。因儲存體系落后,土豆每年在儲存和運輸中損失達15%。“一些媒體把隔幾年就發(fā)生的‘薯賤傷農’的現(xiàn)象解讀為土豆種植過剩,實際上是儲存體系滯后導致的。”梁希森說。
隨著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全粉市場需求必將增加,從而拉動全粉規(guī)模化加工的發(fā)展和設備的研發(fā),“但是在企業(yè)成長初期,仍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來降低主食產品成本,增強競爭力。”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lián)絡處主任謝開云博士認為。
“盡管土豆成為主食產品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正在有序推進,我相信只要各部門共同推動這項工程的實施,土豆主食化的春天一定會到來。”農業(yè)部副部長屈冬玉說。農業(yè)部食物與營養(yǎng)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預計,到2020年,我國土豆產量有望達到1.3億噸,主食產品消費占土豆消費總量的40%。
2014年,我國土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1/4左右,已成為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今年,我國啟動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將種植“省水、省肥、省藥、省力”、營養(yǎng)“十全十美”的土豆作為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主糧的補充進行相關產品開發(fā)。
7月29日,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農業(yè)部在北京延慶召開“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國際研討會”。會議認為,中國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fā)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自主育種技術獲突破 由菜變糧,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土豆由菜變糧,不只是增加產量和種植那么簡單,其中一個關鍵,要有適合國情的優(yōu)良種源支撐。近兩年,我國育種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研討會上,專家介紹,國外把土豆當主糧,指的是土豆全粉,它保留了鮮薯的全部營養(yǎng),在與其他主糧同樣的儲存條件下可保質15年。土豆家族龐大,全球有2000多個品種,但只有少數(shù)幾種干物質含量高的土豆才可以加工全粉。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廣存介紹,目前,國內全粉加工的原料品種基本上是國外“夏波蒂”和“大西洋”兩個品種一統(tǒng)天下,但這兩個品種由于需要大水大肥大藥,種植成本高,適宜區(qū)域小,抗病性差,一般農戶難以種植成功。
“截至2014年,我國共育成了審定品種446個,其中絕大部分為鮮薯食用型品種,但突破已經出現(xiàn)。”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育種專家金黎平介紹。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陳萌山透露,目前土豆主食產業(yè)化公益性行業(yè)科研項目,已經從現(xiàn)有主栽品種中篩選出20個左右主食產業(yè)化適宜品種,特別是在河北衡水開展的地下水超采區(qū)替代種植試驗,共開展了7個品種試驗,在完全雨養(yǎng)的條件下,畝產超過2噸的有5個品種。
國內最大種薯企業(yè)——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也有好消息傳來:該公司經過十幾年多達30多億元的投入和努力,已選育出了18個品種特性優(yōu)良、適于不同功用的土豆新品系,目前正進行區(qū)域試驗,其中有2個品系干物質含量特別高,適應性強,適合于全粉加工。
優(yōu)良種質資源缺乏一直是我國土豆品種選育的主要限制因素,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觀。7月28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在延慶揭牌正式成立。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介紹,在未來的日子里,國際馬鈴薯中心將會以新的研發(fā)成果回報中國、造福亞太和世界。
主食產品繽紛多樣 培養(yǎng)新的消費習慣,時機漸成熟
土豆變身,提供的是營養(yǎng)型主食,但另一個關鍵是,它們好吃不好吃?方便不方便?
我國是土豆生產大國,但消費利用層次普遍較低,鮮食為主。在歐洲,土豆的人均年食用量達84.2公斤,主要以加工食品消費為主。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認為,中國應該發(fā)展具有本國特色的土豆主食產品。
在世界馬鈴薯大會的主食展示廚房,記者見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土豆宴”,薯條、薯泥、薯粥、饅頭、蛋糕、面條、煎餅等,色、香、形、味俱全。
這并不是土豆主食產品第一次與公眾見面。今年6月1日,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歷時兩年研制出的土豆主食產品——30%土豆全粉饅頭,擺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貨架,標志著土豆主食產品正式成為居民餐桌上的一員。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說,通過向傳統(tǒng)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土豆加工成新型土豆主食產品,有望增強傳統(tǒng)主食的營養(yǎng)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于營養(yǎng)型主食的需求。
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才是主食化的直接推動力。在北京物美超市玉蜓橋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作日土豆饅頭能賣二三十袋,周末賣得多一些。”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饅頭每天能賣出兩三百袋。
盧肖平說,人們對土豆的認識,也多停留在一般蔬菜、淀粉原料或貧困時期的“救濟糧”,現(xiàn)在還被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增肥食品。“其實,土豆是最健康的食品,不僅營養(yǎng)豐富,幾乎不含脂肪、膽固醇和鈉。”甘肅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畢陽說。
小麥、大米和玉米作我們的主糧,已經過了千百年生活習慣的沉淀。土豆要成為國人餐桌上的主食新品種,除了在產品品質、花樣等本身特性上下功夫外,更關鍵的是培養(yǎng)國人的消費習慣,這恐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口感上去價格下來 有價格優(yōu)勢,才有市場競爭力
沒有價格優(yōu)勢,就沒有市場競爭力。目前,土豆全粉價格偏高,是其主食化路上的一大瓶頸。
“土豆1噸白色全粉目前售價1萬元左右,紫薯全粉的價格超過3萬元,而一噸普通面粉價格不過3000元。”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董事長梁希森說。他解釋說,價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土豆全粉加工還做不到像小麥、稻谷、玉米那樣的規(guī)模化生產。目前國內可以進行土豆全粉加工的企業(yè)屈指可數(shù),加工設備也多以進口為主,機械投入成本較大。
鮮食土豆,貯藏是需要突破的另一難題。因儲存體系落后,土豆每年在儲存和運輸中損失達15%。“一些媒體把隔幾年就發(fā)生的‘薯賤傷農’的現(xiàn)象解讀為土豆種植過剩,實際上是儲存體系滯后導致的。”梁希森說。
隨著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全粉市場需求必將增加,從而拉動全粉規(guī)模化加工的發(fā)展和設備的研發(fā),“但是在企業(yè)成長初期,仍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來降低主食產品成本,增強競爭力。”國際馬鈴薯中心北京聯(lián)絡處主任謝開云博士認為。
“盡管土豆成為主食產品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土豆主食產品及產業(yè)開發(fā)正在有序推進,我相信只要各部門共同推動這項工程的實施,土豆主食化的春天一定會到來。”農業(yè)部副部長屈冬玉說。農業(yè)部食物與營養(yǎng)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預計,到2020年,我國土豆產量有望達到1.3億噸,主食產品消費占土豆消費總量的40%。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wǎng)信息發(fā)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tài)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yōu)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