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團隊闡明了我國棉花害蟲種群地位演替機制,為系統防控害蟲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該研究基于1991至2015年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棉區51個植棉縣的歷史監測數據,系統分析了土地利用、Bt棉花種植、氣候條件等因素對棉鈴蟲、盲蝽、棉蚜三類主要棉花害蟲發生危害的影響效應。
結果表明,Bt棉花對棉田害蟲發生與防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t棉花的種植控制了棉鈴蟲種群發生,使用于棉鈴蟲防治的殺蟲劑使用量大幅下降,進而導致自然天敵對蚜蟲的種群控制作用明顯增強。盲蝽隨著棉田殺蟲劑的減少使用而發生加重,同時5月份氣溫偏高有助于盲蝽發生。農田景觀因素對害蟲發生的影響因害蟲種類而異。棉蚜和盲蝽的發生程度隨著土地利用多樣性的增加而減輕,但棉鈴蟲的發生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樣性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盲蝽的發生程度與森林、水體和未開發土地面積的占比呈負相關關系,而棉鈴蟲的發生程度和水體、未開發土地面積的比例呈正相關關系。在棉鈴蟲發生較輕時使用化學農藥,易加劇該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與災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72143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