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科技要考慮構建面向市場終端產品的創新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一帶一路”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應有的作用。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到處是豐收景象。
不像其他糧食作物要確保足夠的產量,“園藝產業重點是確保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短缺”。9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在蔬菜花卉科技與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60周年大會上說道。
現如今,我國園藝產品供給充足、類型多樣。走進超市或菜市場,一年四季的蔬菜、瓜果等園藝產品都能買得到,已經做到不分地域、不分時間,這正是科技進步的體現。
但面向園藝產業的未來,科技如何繼續發力?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在會上指出,園藝科技要考慮構建面向市場終端產品的創新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一帶一路”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應有的作用。
科技服務園藝產業
今年是蔬菜花卉所成立60周年,作為我國蔬菜花卉科研隊伍的一員,蔬菜花卉所參與了蔬菜花卉的科技創新,更見證了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
蔬菜花卉所所長孫日飛研究員介紹,60年前,為了發展蔬菜科技、促進蔬菜生產,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成立;1960~1978年,先后兩次整建制下放北京市,又兩次恢復中國農科院原建制;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所。
60年來,蔬菜花卉所與全國同行共同努力,在人才建設、學科發展等領域開創了我國蔬菜、花卉科學研究新局面。
聽到孫日飛的介紹,蔬菜花卉所第二任所長、近90歲高齡的李樹德感慨:“真不容易。”他講述了自身的經歷,回憶了蔬菜花卉所以及我國蔬菜花卉產業發展的點點滴滴。
“圍繞農民需求做科研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解決實際問題是農業科研的目標。”多年來,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李寶聚堅持這樣的信念,帶領團隊搭建了蔬菜病害綜合防治研究平臺,為持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菜病綜防課題組長,李寶聚不僅自己服務“三農”,還把對菜農的愛傳遞給團隊成員及學生,使團隊樹立以服務生產為榮的作風。“大家到農村勤于搞實驗,搞科技服務與培訓,回到實驗室潛心進行科學研究,把實驗結果形成200余篇文章與30件專利,真正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李寶聚說。
21世紀進入了生物技術的時代,基因組學成為了包括園藝作物等生物學研究的熱點領域,蔬菜花卉所在園藝作物基因組解析和應用上走到了國際前列。
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員程鋒以白菜為例介紹,2009年前,英國和韓國掌握白菜基因組研究的主導權,中國處于參與和跟跑的地位;在蔬菜花卉所生物技術室科研團隊的努力下,2009年之后,中國取得了白菜基因組解析的主導權,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事實上,隨著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融于其中。
“園藝產業要樹立一個好的發展理念,即為大眾服務。”鄧秀新表示,無論使用什么高科技手段,優質、廉價、安全是其追求的目標。
園藝科技“三問”
作為蔬菜花卉所歷史上第五任所長,屈冬玉對該所及全國園藝產業有更直接的認識,“小菜一碟、小花一朵可以作大貢獻”。
但面對園藝科技,屈冬玉提出,如何更加重視面向市場終端產品的園藝科技。他解釋,我們以往研究重點總是面向農產品原料或是半成品,不重視終端產品的研究。
“我們以往總是專注于品種的抗性、優質、高產等,這些都重要,但還不夠。”屈冬玉以大白菜為例說明,是做菜吃,還是做餡吃,或是做朝鮮泡菜?要更加關注終端產品研究,研究視野擴展到相關科技問題以及整個創新鏈的構建。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據統計,我國人均蔬菜占有量超過500公斤/年,“對這樣直接關系到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問題,園藝科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發揮更大的作用”。屈冬玉說。
當前,我國已經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個頭大了,很多問題躲也躲不了。”屈冬玉指出,園藝科技要為農業“走出去”服務,不要小瞧非洲的潛力,不要小瞧“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潛力。
在屈冬玉看來,科技創新的根本是為生產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
“中國農業在未來100年還得靠先進實用的技術,要處理好原始創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地使科學創新體系,特別是園藝科學創新體系為農民掙錢,為鄉村振興添彩。”屈冬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