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看科技科普惠農 享綠色健康生活
琳瑯滿目、種類豐富的農產品和加工品、富含農業知識又趣味性十足的互動游戲、集成最新農業科技的裝備和應用……4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第六屆“農科開放日”活動,以“科技科普惠農 綠色健康生活”為活動主題,36個院屬單位同步舉辦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活動,面向社會公眾普及農業科學知識,促進農業科學知識的共享和傳播。
守護舌尖上的健康與安全
我們的生活與農業科技息息相關,米面油、肉蛋奶、花果茶、棉麻毛等日用品供給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其中“植物醫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舉辦了“踐行植物醫生使命 守護國家糧食安全”主題科普專場活動。研究員張蕾講解了“遷飛——最危險的浪漫”,帶著參與者認識神秘的遷飛昆蟲;研究員謝家建、副研究員張昊等了講解轉基因作物、舌尖上的安全等公眾關注的生物安全問題,科普了植物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副研究員范潔茹聚焦“誰讓植物生病了”,讓小朋友們了解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菌的種類以及傳播方式。
在科普展覽區,參觀的家長和同學們,通過觀看展板,聆聽12位講解員的解說,了解植物病害種類、診斷法則、防治理念、病蟲害防治條例等知識。通過實物展示物種活體、實物標本,小朋友和家長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病害癥狀和病原物的形態,體驗作為植物醫生如何診斷、識別病害。
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浙江杭州市富陽區基地舉辦以“稻田里的大千世界為主題”為專題的科普專場活動。水稻所副所長王克劍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會種水稻的王叔叔”,王克劍告訴孩子們:“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從古至今都是國家安定團結、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彼麕ьI孩子們一起認識各式各樣的稻谷種子、黑米、彩色米,感受小小種子的神奇力量,品嘗一碗米飯所蘊含的幸福味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舉辦了以“舌尖上的健康”為主題的科普專場活動,以科普講座、互動體驗、實驗觀摩的形式展示農業加工的科技新成果。活動現場科研專家、工程匠師云集,用通俗易懂、聲情并茂的形式為大家講解膳食歷史發展、加工工藝、營養健康等科學知識,普及膳食“色、香、味、形”的科學依據,解讀相似標簽的不同身份,引導不同人群的精準營養,真正實現吃得美味、吃得健康。
小朋友們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授課老師帶著小朋友們親手體驗“沙棘原汁DIY果汁口味調配”“動物奶油打發裱花”等活動,現場品鑒“營養腸”和烤鴨的芬芳,觀摩現代面條的標準化制作等實踐內容,小朋友們在歡聲笑語、大快朵頤的同時,增加了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和了解。
科技讓農業更綠色農村更美麗
建設美麗中國,鄉村環境整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上,科技同樣不可或缺。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開展了以“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主題的科普專場活動,展示了一體化黑灰水處理成套技術、農藥標準品等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讓公眾深刻感受到整治鄉村環境的必要性,激發了公眾對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興趣。
與此同時,環保所在的云南大理實驗基站開啟了分會場“走近洱海-綠色農業零距離”的科普大戲?!案惺苌鷳B循環之美”環節讓小朋友們了解了“奶牛-牛糞-蚯蚓-果蔬”綠色生產循環模式全過程,直觀地感受了可愛的小蚯蚓生物化處理牛糞的優勢和對農田土壤改良的重要作用?!叭ぷx環??破罩R”活動中,實驗站科普人員向學生介紹污染后的水體,通過演示實驗向同學們展示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機理。學生家長表示:“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小朋友在一線科研站點去學習,可以動手體驗學校和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東西。”
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未來
充滿科幻感的“AI預言家”,智能設計育種、蛋白質結構預測系統平臺展現出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讓育種智能化從夢想照進現實……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圍繞“IT+BT融合 開創農業新未來”主題,向社會公眾科普生物科技前沿知識,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未來。
IT是信息技術,BT是生物技術,“IT+BT”這樣的融合會給農業科技帶來怎樣的精彩?科普小講座《小小探險家與AI的奇幻農業之旅》生動展現了人工智能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和智慧農業上的應用,讓大家不由得贊嘆人工智能的神奇;《智能育種的奇妙世界—人類設計生命的新起點》展示的則是科學家們利用智能設計育種技術創造出的更加適應環境變化、營養更豐富的農作物,也令人感嘆深入人們的生活的智能設計帶來的美好。精彩的講座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聆聽,對神奇神妙的生物世界和科技科幻的新型農業有了更深的了解。
“神奇小黑盒”受到孩子的歡迎,顯現出高通量多光譜表型檢測儀的“魔力”,一轉一拍,植物信息全知道;“透視觀察”展示出深埋在土壤中的不同植物的根系,還能通過小小傳感器了解到作物根系生長的環境;來自無人機的“智慧之眼”能夠對棉花種質資源材料田間的株高等信息進行高通量測量;在暗箱內可以觀察到發光的植物幼苗和種子,了解熒光蛋白如何“點亮植物”。
體會過IT打造的科技盛宴、BT引領的綠色農業后,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最美的夢想,他們紛紛在“夢想寄語”區開心打卡,盡情抒寫自己的希望夢想。當一顆童心萌發農業科技的種子,對科學的向往將帶領孩子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介紹,“農科開放日”自2019年舉辦以來,線上線下參與的社會公眾超2600萬人次,通過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和科普知識,使公眾增進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和了解,激發科技工作者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熱情和決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托優質農業科普資源,著力開展高質量農業科普,為確保糧食安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