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打好種業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所以最近一段時間,關于種子安全的話題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就要開展種源“卡脖子”的技術攻關。
種子,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有多重要?一粒小小的種子,涉及哪些科學技術,存在怎樣的技術門檻?
又一枚“卡脖子”的“芯片”?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它是農業之母,也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種子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堪比芯片在制造業的地位,種子的質量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口味和品質等。除了農作物培育,種子培育也越來越成為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秀東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種源存在差距:從種子的產量來看,我國某些種子的單產與國外種子相比存在差距;種子培育出的農作物的品質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種業存在明顯的短板。同時,還存在某些特殊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種質資源消失風險加劇、相關育種企業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除了農作物的種子,我國市場上另一種“種業”如白羽肉雞、奶牛、生豬、肉牛等肉禽類農產品,大部分也都是國外的品種,畜禽種業也存在“卡脖子”的風險。
糧食不再等同于種子
我們從地里打下來的糧食、蔬菜、水果,為什么不能成為穩定的種源?其實很多人都嘗試過,把從超市買來的水果的種子種到土里,期待能長出一模一樣的水果,結果往往不成功,原因是什么?
舉例來說明:某種子公司賣的種子可以保證第一代種植的糧食能夠得到抗病性較強的個體。但由于它們的基因表現型是雜合子,不適合留種。根據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如果留種,第二年每畝地中將可能有1/4的個體是不抗病性的個體,這將會導致糧食產量降低。所以,對于農民來說,要不停地購買商品種子,才能夠保證生長出來的作物(農產品)是穩定的。
種子如何實現自主?
要想在農業種子方面取得突破,避免被“卡脖子”,未來的育種技術我們還需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在哪些領域繼續探索?
這幾年國家對種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種子資源的保護作為國家工程,世界最大的種子資源庫建成為支持我國后續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種子資源相當于基因庫,資源越豐富,越有利于我們育出更多更優質品種。王秀東表示,建好種子資源庫,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基礎。
此外,還要突出科研院所、高校在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鼓勵科研人員做長效性研究。改變原有評價體系,引導更多科研工作者從寫論文評職稱向鼓勵研發原創性成果上轉變。同時對育種企業,也要鼓勵其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育種人才向企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