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農民的嘉獎是至高的榮譽
本報記者楊志華孫銳通訊員梁希東宋延濤
“中國農科院黃長嶺、馬興林老師和你們院掛職的高玉林老師多次到我們地里指導,沒吃過我一頓飯、沒喝過一口水,幫我們制定了玉米創高產的種法。去年我們玉米畝產達到1056公斤,比原來的種法一畝增產300多公斤,我還被評為全縣的‘玉米糧王’,我真打心眼里感激你們!”這是來自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武城鎮東小屯村種糧大戶、為民糧棉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慶雙的感謝信內容。
玉米單產過噸糧只是中國農科院和德州市院地合作結出的累累碩果中的一顆,李慶雙也只是德州市千千萬萬受益農民的一個代表。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告訴記者,與中國農科院的合作,不僅使401萬德州農民得益,也為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跨越找到了堅強的科技支撐,推進了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的提檔升級。
“農民的嘉獎是至高的榮譽!”讀著這封飽含感激之情的來信,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感慨萬分。
根據農民的迫切需求和地方的現實需要,開展點對點的實地調研和前期對接,確保院地合作更有針對性
德州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蔬菜、畜牧主產區。糧食總產實現十二連增,是全國首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的地級市。目前正在積極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在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的過程中,德州市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撐。
而中國農科院掛職干部的到來,為德州與中國農科院攀親,帶來了契機。
2013年8月,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主任高玉林,到德州市武城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當年9月,高玉林陪同德州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黃金忠,找到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和副院長吳孔明院士,表達與中國農科院合作,依靠科技力量發展現代農業的愿望。
作為全國最具權威性的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擁有眾多優秀科技成果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龍頭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特別是中國農科院經過艱苦攻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這些成果需要在大田中進行推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德州具備農業大市、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優勢,恰好為中國農科院大展身手,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但是,時值中國農科院正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之際,湊數協議、花架子合作、半拉子合作等正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陳萌山說,要合作就要真合作、真干事,不搞花架子。先不急于簽協議,先了解一下農民的迫切需求和地方的現實需要,落實到具體項目上,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帶著題目回到德州,高玉林便與市農科院的同志開始一系列調研。德州市政府也給各縣市區下發通知,了解地方和農民哪些問題急需中國農科院幫助解決。
經過兩個月的調查摸底,匯集到100多項項目需要科技扶持。經過分析、篩選,選出30多項有基礎、能落地的項目。然后,高玉林帶領市農科院和縣里的同志,找到相應的研究所點對點詳細洽談,需要糧食高產攻關的找作物所,需要病蟲害防治就找植保所,需要農產品加工的就找加工所,如此這般,確定項目合作的可行性。
創新工作機制,成立專門機構,雙方以極大的熱情合力推動院地合作
經過半年的深入調查摸底和前期對接,德州市政府形成了厚厚的一本《院地合作項目庫》,通過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遞到李家祥院長和陳萌山書記的案頭。
兩位領導經過慎重考慮,認為合作很有針對性,目標明確,切實可行,與德州市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已屬水到渠成。
2014年3月17日,雙方正式簽署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
為把院地雙方合作落到實處,德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院地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副市長黃金忠任組長,各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員。領導小組下設院地合作工作辦公室,負責院地合作項目的對接、組織、協調、溝通等工作。院地合作辦公室設在德州市農科院,聘任中國農科院高玉林博士掛任德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兼任院地合作辦公室主任。
院地合作辦公室掛靠在科研事業單位,這在德州歷史上還是首次。這種組織形式,集中運用、優化配置了雙方人才、信息、技術、行政資源。院地合作辦公室通過調研,及時快捷地把基層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地方政府的科技需求反饋給中國農科院,并協調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給予技術支撐;中國農科院頂尖的品種、技術、成果通過院地合作辦公室的組織協調,一竿子插到底,能夠在德州迅速轉化。
中國農科院領導對院地合作投入極大的熱情,主要領導多次到德州現場辦公。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吳孔明院士先后兩次到臨邑縣、武城縣指導玉米高產創建工作。
與此同時,以高玉林掛職為起點,中國農科院陸續選派專家掛職德州,長期幫扶。不久,該院農產品加工所科研處副處長賈金龍也將掛職齊河縣副縣長,負責雜糧主糧化、馬鈴薯主糧化、小麥玉米精深加工等合作項目。德州市政府對院地合作更是高度重視,副市長黃金忠告訴記者,工作做到“四要四給”,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要環境給環境。
三級大聯合、大協作的院地合作,實現高端科技與鄉土科技的有效結合
“三級大聯合、大協作的院地合作,實現了中國農科院‘龍頭’、山東省農科院‘龍身’和德州市農科院‘龍尾’的首尾銜接、良性互動,實現了頂尖技術和鄉土技術的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實現了中國農科院創新優勢和省市示范優勢的有機結合。這種模式有效整合了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優勢,科研單位既推廣轉化了成果,又在生產中選題,解決實際問題。”德州市農科院院長賀洪軍說。
賀洪軍所說的三級大聯合、大協作正是中國農科院創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題中之意。雙方在合作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每一個項目由中國農科院牽頭,聯合山東省農科院、德州市農科院三級農科院搞共同合作;德州市政府、縣市區政府、鄉鎮政府三級政府提供組織保障。
針對生產中農民的技術難題,三級農科院開出一攬子“藥方”: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育種、植保、土壤、肥料等多學科聯動,由單項技術到集成技術,由集成技術到綜合技術體系。高玉林告訴記者,在武城縣開展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示范,就集成組裝了兩套技術模式:一套是“超高產攻關模式”,即“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另一套是“大面積生產模式”,即“農機農藝六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這些模式的核心技術是:優良品種、增密種植、條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就其中某個單項技術農民在生產中可能會應用,但系統綜合起來運用的就很少了。好比一粒粒散亂的珍珠被串成了項鏈,發揮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
針對資金瓶頸,中國農科院將科技創新工程基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向德州傾斜。該院作物所決定投資30萬元,為武城縣購置一架遙控噴霧飛機。德州市也加大財政投入,支持項目區建設,大大改善了項目區道路、排灌等基本設施。爭取省財政支農資金也向院地合作項目投放。
院地合作,為地方發展注入活力,使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讓農民群眾真正受益
中國農科院于2013年開始啟動了科技創新工程,實施農業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計劃。旨在整合集成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技術、人才、平臺等資源條件,構建一系列成熟配套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2014年,與德州市開展戰略合作后,他們有效整合多個研究所人才和技術力量,在武城縣開展了“玉米高產高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示范”推廣,把武城縣打造成現代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區,為大面積開展實際應用積累了經驗。
而德州市則依托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的科技戰略合作平臺,試驗示范并集成推廣國內外前沿先進科技成果,輻射帶動全市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與此同時,與中國農科院的合作,為把德州打造成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京津優質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打下了現實基礎。
2014年10月11日,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與德州市農科院簽約開展科技合作,在德州市農科院建立全國首家農產品加工研究綜合試驗站。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戴小楓所長介紹:該所已經在“傳統肉類菜肴加工技術及裝備發展現狀暨德州扒雞工業化生產新技術”、“肉品加工新技術與新產品”、“面制品加工新技術”、“生鮮農產品(果蔬)保鮮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糧食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我國果蔬加工科技進展及新技術”等方面與德州20多家企業達成技術合作意向。
中國農科院與地方合作,為地方農科院開展科研攻關,提供了堅強后盾。2014年,德州市農科院與中國農科院有關研究所以科技項目合作,共同研究解決制約全市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科技瓶頸問題。先后開展“韭蛆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集成”、“黃淮海北部平原地區水資源與糧食雙重安全種植模式研究與示范”等聯合攻關項目20余項。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德州市農科院科技園建設“國家科技部‘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果示范基地(德州)”。中國農科院聯合湖南省農科院和德州市農科院,正在幫助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英潮集團籌建辣椒研究院。
與中國農科院的合作,也為德州帶來了“智力風暴”。引進了先進理念,培訓了科技人才。在合作中,多次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聯合進行科技骨干人才培訓。2015年1月6日至9日,德州市農科院選派32名科技人員到中國農科院,舉辦了“現代農業科技培訓班”。2015年1月23日,全市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暨科企對接交流會召開,邀請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7名專家到德州,對全市160家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負責人進行培訓。去年一年,邀請了中國農科院專家20多人次來德州開展科技培訓活動。
通過院地合作,把高層次成果直接在基層轉化為生產力,解決了成果落地難的問題。在合作中,專家及時把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到農民手中,把國內外先進技術及時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雙方合作建立的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德州實驗站,在德州市的齊河、臨邑、平原、樂陵、慶云5個縣市試驗示范“登海605”、“偉科72”、“中單909”等玉米新品種10萬畝。目前,已有30多項科研成果,在德州實現了就地轉化。
中國農科院專家帶著問題導向搞科研,解決了基層多年解決不了的難題。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古貝春集團,釀酒車間的酒曲中有一種小蟲子,危害極大。這些酒曲害蟲使得全國釀酒行業深受其害,卻苦無良策。院地合作后,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派出專家進駐車間進行研究。目前,通過性誘劑誘集捕殺和燈光吸引捕殺在室內研究已取得初步重要成果,采用綠色防治技術控制酒曲害蟲已成為可能。古貝春集團還以此項技術為突破口,以中國農科院為依托,申報了山東省省級“院士工作站”并獲得批復。
吳孔明院士告訴記者,中國農科院與德州市政府的合作,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了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成果。通過合作,使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層,轉作風、改學風,面向生產搞科研,面向農民搞服務,放下架子與農民交朋友,真正實現了“院所接通地氣,專家成果落地,農民群眾滿意,地方發展受益”的多贏目標。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