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的成立,不僅為我們國家農業走出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還插上了信息的翅膀,他們比翼齊飛,使得我國農業發展和進步能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11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外中心)2016進展發布暨全球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成立大會在京召開,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孫坦在會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中心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海外農業科技合作體系,我國農業科技已經成功走出國門。
科技助力農業走出去
截至目前,中國農科院已與83個國家、38個國際農業研究組織、7個跨國公司(基金會)等建立起合作關系,與50多個國家、17個國際組織簽訂82份院級合作協議,建有中外聯合實驗室64個。
“海外中心的定位是整合中國農科院各個相關研究所的科技力量,為我國農業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目前,中國農科院的農業技術和產品已經遍布全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在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農用機械等領域的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實現了走出去。
其中,“跨境作物有害生物安全防御合作研究體系的建立,既是在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農業生物防治的問題,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吳孔明介紹,通過在緬甸、蒙古、朝鮮、盧旺達等國家和地區開展生物防治工作,聚焦5000余種全球跨境動植物有害生物的早期預警、1500余種重大跨境農業有害生物的快速檢測與動態監測、300余種重大跨境動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不僅保護了當地農作物種植,而且形成了強有力的周邊農業防火墻,能夠有效防止病蟲害等向其它國家擴散。
此外,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培育的38個綠色超級常規稻和26個雜交稻已經在亞非國家和地區通過品種審定,并發放到農民手中。綠色超級稻品種同當地品種相比普遍增產20~30%,目前推廣總面積達到210萬公頃,預計農民增收5.46億美元。
面對外來動物疫病疫情,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告訴記者,他們與埃及獸醫研究機構、開羅大學合作,研制了針對埃及流行病毒的新型疫苗,2011年投入生產并出口埃及,使埃及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該所研制的口蹄疫疫苗和診斷制劑等產品已出口烏克蘭、立陶宛、越南、緬甸、朝鮮、蒙古等國家。
信息服務全面展開
“海外農業信息調查難度高、數據量龐大、價值密度低,迫切需要聯合院內外各方智力資源協同合作、多方參與。”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會上指出,“全球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將成為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的海外農業對外合作集散地、經濟政策智囊團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戰略的信息支撐力量。
“不同國家政府的農業政策,對進口的限制,農業發展狀況,對農業機械的要求,農業政策的即時變化等信息都各不相同。”山東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常嘉茂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企業的需求各不相同,聯盟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企業制定走出去的發展策略。
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聶鳳英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中心已經完成65個國家的《“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和投資研究》,發布了東南亞、南亞、中亞及獨聯體等區域重點國家農業合作報告和投資風險評估報告;建成農業重大沖擊和政策模擬模型,為評估重大自然災害、政策調整以及區域性或全球性事件影響提供技術支撐;為農業企業走出去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與風險規避策略。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歐非中心副總裁黨志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聯盟的主要作用在于資源和信息的互通與共享。“感覺現在有組織了,今后在市場調研、資源和數據共享、項目承接、尋求伙伴等方面會容易很多。企業能夠‘抱團出海’了。”黨志敏說。
牽頭組織全國性海外農業研究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我們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牽頭組織了包括擔任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主席在內的多個國際合作平臺,這些平臺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重要窗口,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吳孔明說。
例如,中國農科院牽頭,先后與13家CGIAR下屬中心簽訂協議并聯合開展合作項目、與10家共同成立13個聯合實驗室,7家在我國設立了聯絡辦事處。我國從CGIAR引進了大量優良種質資源,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數千名中青年專家赴CGIAR下屬中心開展培訓、訪學和合作研究,極大地充實了我國農業科研專家隊伍。
此外,中國農科院還牽頭發起重大國際磋商機制,引領全球農業科技合作。例如,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共同發起“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GLAST),自200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四屆。